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TIIF 2025),今年以「投資未來」為題,聚焦氣候解方、永續供應鏈與影響力資本。10月23日的論壇集結國際影響力投資領袖、國內外金融機構,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影響力投資推動亞太的永續轉型,讓資本成為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的驅動力量。
(今周刊1505) 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程遠不如預期,戰爭、通膨與財政壓力讓各國舉步維艱,卻也激出更多創新行動。 《今周刊》第六屆「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從三面向檢視全台表現,呈現在巨變時代中持續前行的永續力量。
台灣四面環海,政府正積極推動海洋藍碳成為淨零生力軍。海洋委員會15日在「亞太區域氣候政策納入藍碳能力建構研習營」中發布「亞太區域藍碳政策初步報告」,規劃以3階段推動亞太藍碳市場。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必須回歸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藍碳正是其中的高效方案。她指出,藍碳除能高效吸存碳外,也能保護海岸線、支持漁業與沿岸社區,並維護生物多樣性,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今周刊編按:歷經25年談判,歐盟終於在去年底與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及烏拉圭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達成協定共識,目前正等待歐盟成員國批准。 這項協定被視為歐盟深化南美布局的重要里程碑,不僅著眼於強化供應鏈多元化,更將永續發展納入經貿合作核心。根據《美聯社》報導,若協定正式生效,將涵蓋約7.8億人口、占全球GDP近四分之一。
隨著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與淨零轉型成為全球共識,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已成為企業不可迴避的核心議題。這股ESG趨勢,已不只是停留於倡議階段,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驅動。
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周四(9/11)登場,長榮航空以「綠色天空.攜手同行」為題參展,是國內航空業唯一參展業者。長榮海運則是以「綠色航運 永續未來」為題,展現企業對永續發展的承諾與具體作為。
韓國的海藻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從餐桌上的美味「海苔」(gim)蛻變為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解方。憑藉其卓越的碳吸收能力和永續發展潛力,海藻不僅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藍碳」的重要角色,更引領著下一代農業技術的發展,更展現了其在海洋生物科技和氣候韌性農業領域的雄心壯志。
地球資源有限,如何讓每一份資源都發揮價值、創造資源循環,成為永續發展重要課題。環境部今年5月底提出《資源循環推動法》修正草案,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指出,台灣正努力從傳統「回收」模式,進一步邁向全面的「循環經濟」,並說明目前面臨的挑戰與未來願景。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浪潮中,綠能早已不是口號,而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由《今周刊》舉辦的2025年第九屆新能源論壇聚焦台灣能源轉型2.0,探討多元綠能、電網建設與綠電市場自由化。論壇邀請SolarNRG Philippines 執行長 Mike M. Consenheim 分享跨歐亞合作模式,展現結合歐洲技術與東南亞實務的綠電新解方。
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的期待日益升高,創業者正逐漸成為實踐永續轉型的關鍵推手。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與全球創業觀察報告(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最新發布的報告,綜整出四項全球創業與永續融合的重要趨勢,點出「誰」正在推動改變、又「在哪裡」發生,為全球邁向 2030 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