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將於明年正式收費,環境部今(23日)舉行2025亞洲碳定價論壇,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首年碳費收入預估約40至45億元。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高碳排產業,因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其衝擊較大,環境部正與經濟部研議暫時紓困、緩繳或分期等協助措施,盼促進產業減碳同時,也能確保其「活下去」。
今周刊編按:台泥近年因傳統水泥市場成長放緩、以及中國需求低迷帶來的本業壓力,積極尋求多角化轉型,跨入再生能源、儲能、鋰電池及循環建材等新領域。 不料7月初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廠大火,重創了台泥集團關鍵的電池事業,造成約164億元損失。然而,火災並未動搖台泥在國際電池市場的地位,旗下品牌Molicel,近日宣布成功打入美國NASA供應鏈。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EU CBAM)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台灣也正研議台版CBAM,環境部今(24)日表示,預計明年啟動台版CBAM試申報,並於2027年第一季申報納管產品前一年度的碳排放量,首波聚焦水泥業及鋼鐵業產品。 目前歐盟購買憑證日期延至2027年,國內碳費扣抵比例也未明確,但環境部長彭啓明強調,不會讓國內企業面臨與歐盟CBAM和碳費重複繳費。
高雄以工業起家,擁有大量鋼鐵石化、水泥等高碳排產業,在淨零轉型路徑上格外積極。高雄市議會6月2日三讀通過「高雄市碳預算(2025年~2026年)」,透過兩年一期碳預算,為城市訂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創下全國地方政府首例。
氣候變遷下,如何讓建築、城市變得更節能、更環保,甚至具備調適和抵禦氣候變遷的能力?數位孿生或許是個解方,這項技術能為實體建築、甚至整個城市創建可同步的虛擬分身,即時呈現溫度、能耗與碳排等數據並自動優化,幫助建築更節能、都市更宜居,甚至提前預測災害風險,協助救援。
全球水泥及混凝土協會GCCA今年4月發布全球第一個水泥與混凝土低碳評等標準揭露的碳足跡資訊,標誌著建築材料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台泥表示,台泥卜特蘭石灰石水泥及卜特蘭石灰石水泥混凝土等低碳產品,符合低碳水泥評等,為全台建材業中唯一雙達標的業者。
面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殺戮,台灣的石化、鋼鐵、水泥,甚至已傳統產業化的電子產業,都呈現招架乏力的頹勢,但是最機動的製鞋、成衣,及自行車都因為在海外找到生產基地,而且靈活移動,成為傳統產業的超級明星產業。
魚市場、餐廳每天丟棄成千上萬的廢貝殼,不少研究人員已看到它的潛能,做成創新的多孔隙混凝土,不僅減少了垃圾,改善了淹水,也降低了建材的碳足跡。
亞洲水泥10日宣布,旗下所有水泥產品已全數取得碳足跡查證,成為全國第一家完整涵蓋所有產品類型碳足跡查證的水泥企業。其中,亞泥生產的低碳水泥更創下國內水泥產品最低碳足跡紀錄,展現低碳技術和綠色製程的領導地位。
風電已遍布地球無人地帶,而所有物體都有年限,風力發電機年限只有 25 年,當這些龐然大物退役後何去何從,一直是挑戰。現在全球科學家都在研究回收重新利用風機的方法,中國研究員開發出將退役風力發電機材料,融入水泥和瀝青混合物,用來鋪設公路,半年後公路沒有任何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