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被動為主動,開發金控成立氣候韌性金融產學大聯盟,希望提供金融業者環境管理資訊的解決方案,也是保護客戶資產的態度。
在《巴黎氣候協議》過後,2030年減碳50%、2050年達到碳中和已成為國際間減緩氣候變遷的首要指標;當國際討論淨零碳排時,各國指標型企業也競相展開綠色營運部署,以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富邦金控在邁入60周年之際,以「Run for Green奔向綠色」為主軸,擘劃「低碳、數位、激勵與影響」全新永續策略,加速推動永續轉型,並透過聚焦「低碳」策略,呼應國際趨勢,積極因應氣候變遷風險,建構企業長期的氣候韌性。
聯合國 IPCC 發布《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指出,在全球持續暖化的情境下,氣候危機將變得更加頻繁、劇烈,然而大部分地區的氣候調適策略仍不足夠,無法提升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應對氣候風險。究竟什麼是「氣候調適」?會對您我造成什麼影響?為什麼各國應擬定積極可行的氣候調適策略?
工研院與台灣友邦史瓦帝尼今(12)日在COP27場內舉辦周邊會議,探討如何協助非洲地區等開發中國家達成淨零、增加氣候韌性,工研院及國合會等民間團體也分享台灣可提供的技術協助和資源。
近年來,為因應全球淨零轉型與供應鏈碳中和需求,許多企業選擇在自願性碳權交易市場購買碳權進行碳抵換。台灣也跟隨此趨勢,於2024年7月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並於2024年10月推出首個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強化自願性碳權的整合性、溯源性與流通性,提升台灣氣候韌性,助力2050淨零轉型。
隨著全球都市化程度逐漸提升,預計在 2025 年將有 7 成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域,「城市如何設計」成為當下的重要課題。瑞士企業 Holcim 近期與系統變革公司 Systemiq 提出「再生城市」的構想,透過 4 大要素創造出更佳宜居的人居環境。
颱風丹娜絲是今年第一個登陸的颱風,挾帶強勁風雨重創嘉南平原,強風造成電線桿倒斷、屋頂遭吹掀,全台一度超過80萬戶停電。風災也導致海上太陽光電試驗計畫的浮台,與多處光電設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進而引發社會對太陽光電的高度關注。 或許,這正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檢視太陽光電的發展機制,思考如何讓複合型太陽光電的發展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真正發揮分散式電力的優勢,進一步提升我們面對天災時的氣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