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成氣候承諾,丹麥計畫在波羅的海與北海各興建一座能源島(Energy Island),作為離岸風電的海上中樞。兩座能源島分別是波羅的海的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以及北海的人工島。
國際能源署(IEA)在最新特別報告《核能與安全能源轉型》中指出,選擇繼續或增加核能使用的國家,可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並推進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進程。反觀未使用核能的情況下,建設永續的清潔能源系統將更困難,風險跟成本也更高。 IEA 署長 Dr. Fatih Birol 表示:「面臨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化石燃料價格飆漲、能源安全挑戰與淨零碳排目標、氣候承諾的背景下,我認為這是核能捲土重來的獨特機會。」
近年來企業未達成其對外宣稱的氣候目標、不實產品廣告、資訊不透明等「漂綠」行為持續增加,也因此面臨越來越多的氣候訴訟。倫敦政經學院氣候訴訟教授謝茲爾(Joana Setzer)在媒體訪談中提醒各國企業:「在提出氣候承諾時,都應該想想自己是否能兌現。」這也意味著企業應將氣候訴訟風險納入投資與行動考量。
美國總統拜登於22日宣布放棄競選連任,並表示剩餘任期內將專注履行總統職責。未來六個月,他將如何實現氣候承諾,及其繼任者是否會延續其氣候政策,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於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登場,重要議程包括氣候融資、化石燃料轉型、碳市場規則、加強國家自定貢獻(NDC)的氣候承諾等。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指出,參考2023年氣候峰會經驗,氣候峰會後一個月史坦普全球乾淨能源指數上漲5.97%、後六個月上漲9.44%,顯示氣候峰會可視為是驅動氣候變遷主題投資的一大觸媒。
根據研究,台灣每公噸碳定價應為10美元(約320元新台幣)起跳,預計2025年間實行徵收碳費,這是一種有效將氣候承諾納入企業管理的方式,促使企業減少碳排放,邁向淨零目標。
自去年「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一次移除239家企業的淨零承諾後,有美國媒體追蹤這些企業的後續動向,發現僅有約7%的企業持續推進減碳行動並成功取得SBTi的淨零目標驗證。其餘企業有的轉向其他標準,不再以SBTi為依歸,也有部分採取觀望態度,等待SBTi更新相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