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豪雨揭偏鄉「氣候弱勢」,建議引進創新財務工具打造韌性支援。 長久以來國人對於颱風的印象,大多數是從東部一帶侵台,只有極少數會直接登陸西南部,而從西南部登陸的颱風卻皆路徑詭譎,帶來嚴重的損害,例如70年代的賽洛瑪、80年代的韋恩等。2024年的山陀兒直擊高雄、屏東,2025年的丹娜絲重創台南、嘉義,甚至像竹節草雖未登台,死而復生後還引入低壓帶中的強勁西南氣流,帶來連日驚人豪雨。
近年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同步上升,重創全球農業。歐洲遭遇乾旱與河流水位下降,農田壓力創22年新高,運輸受阻推高成本;美國中西部農產穩定,但難彌補全球供應缺口。東亞南北氣候分化,南部穩定、北部高溫乾旱減產風險高。專家警告,影響將延續至第四季,食品與農企需提前備貨與調整策略。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加劇!台灣一年比一年還要熱,冬天還要被熱醒?往年夏天,因為「熱傷害」送醫的案例不計其數。「高溫假」議題討論多年,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長呂國臣表示,已經在研擬修《氣象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的範圍。炎熱的夏天,除了高溫假,勞工更在意什麼?已成全球議題!
全球極端氣候加劇水資源風險,根據聯合國預測,2025年全球將有超過27億的人口面臨嚴重缺水危機。在台灣,地形與降雨分布不均,使水資源管理更顯其挑戰性。為了解民眾對水資源管理的看法,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公布第三屆《因應氣候變遷永續水資源管理民意調查》結果,並於3月24日舉辦記者會邀集產官學界代表共同解析。
德國環境組織發表最新《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CRI)報告,十大氣候風險國涵蓋加勒比海小島國、中國、歐洲大國,顯示富國與窮國均躲不過氣候災害。 國際抗暖化決心動盪,美國總統川普也大舉裁撤對外補助。14日慕尼黑安全會議登場,緊接著德國2月大選。「德國看守」(Germanwatch)呼籲,否定氣候變遷不會讓危機停止,國際社會應持續減碳,並填補氣候災害調適的資金缺口。
全球氣候危機加劇,各國承諾的減碳行動卻遠遠落後!根據最新統計,195個簽署巴黎協定的國家中,只有12國按時提交最新減碳目標,與此同時,科學家警告,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希望幾乎破滅,極端氣候恐將成為未來常態。 我們正面臨怎樣的氣候現實?各國減碳進度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一起來深入探討!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入主白宮,上任首日即簽署多達100項行政命令,包括再次退出《巴黎協定》、放寬化石燃料碳排放限制,並大幅削弱聯邦政府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經費,這對近期頻繁遭遇極端氣候災難侵襲的美國會有哪些影響呢?
加州野火、佛羅里達颶風,這些天氣宜人著稱的居住勝地如今也不安全了。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光是在美國,2023年平均每兩週就發生一次災損達10億美元的天災,何處是「氣候避風港」(climate haven)?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25年初發布「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調查結果顯示,近四分之一的受訪專家認為武裝衝突將成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最大威脅,而極端氣候則是未來十年最嚴峻的挑戰。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 17日公布最新「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當極端氣候現象逐漸成為日常,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擔心程度下降,但相關概念並未成長,更有超過六成民眾不了解我國淨零目標,也僅有約一成民眾了解當前我國主要發電能源。參與調查學者建議政府強化相關政策宣導和教育,以利建立全民共識,進而實踐永續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