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創業家馬斯克(Elon Musk)向來支持核能,他在最新評論中直指,打造「極度安全」(extremely safe)的核能發電廠確實有其可能性。
麻省理工研究美國 50 年來的核能建設資料後發現,核能發電建置成本愈來愈高,核能發電廠已不再「便宜」。
丹麥哥本哈根新創公司 Seaborg Technologies 的浮動式核能發電廠,打破過往民眾對核能的刻板印象,要重塑能源產業的舊有模式,他們採用新型便宜、方便運送、模組化且安全的核反應爐,尺寸大小跟一般貨櫃差不多,發電容量為 200MW,可以大規模製造好幾千組,迅速裝在船隻上。
台灣連日發生有感強震,從9/17至9/19連續3天多起餘震,嚇得民眾不知所措,花東地區也有多處房屋、道路坍塌。而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知名「旋轉豪宅」陶朱隱園,開發商中華工程在此時公開內部隔震結構,強調耐震等級等同核能發電廠,建築壽命可長達千年。
德國政府將依照既定計畫,在4月15日關閉境內最後的三座核能發電廠。就近期來說,德國將仰賴更多的燃煤、燃氣發電以及從歐洲電網輸入的鄰國電力,來彈性調度國內所需。但是德國政府也指出,風力、太陽能這些綠能發電的成本愈來愈低,可以繼續擴大發電規模,德國有辦法在廢除核能後,達成碳排放淨零目標。
魁北克水電公司(Hydro-Québec)是一家位於加拿大蒙特婁的國有企業,為了增加該省的電力生產,他們正在考慮重新啟動2012年被封存的甘特利核電廠(Gentilly-2核能發電廠)。公司表示,他們希望通過評估發電廠的現狀,為魁北克未來的能源供應提供思考,以實現脫碳目標。
屏東恆春的第三核能發電廠,是全台目前唯一運轉的核能電廠,其1號機已於今年7月底除役,2號機則是明(2025)年5月除役。台電宣布,核三廠2號機於昨(21)日起進行第28次大修,為期41天,期間將執行設備維護保養和爐心燃料填換等必要作業,標誌著台灣暫時進入無核電供應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