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泰雅族人來說,土地不是地籍謄本上的所有權概念,「土地是母親」才是他們的文化內涵。 然而面對利誘,許多族人抵抗不了,阿棟兄弟們決定發展有機農業,為子孫留住山林。
花蓮有好山好水,非常適合成為永續發展城市。花蓮縣縣長徐榛蔚表示,她於2020年2月成立「有機農業促進辦公室」,希望花蓮能成為有機城市,每一年要增加10%的有機面積,確實都達到了。她更期許用真善美將花蓮打造成有機城市。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暖化、COVID-19疫情、線上工作與學習、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衝擊著人們的生活模式,氣候宜人、生生不息的花蓮崛起,不僅是有機耕作面積冠全國的「有機首都」,更因實踐共榮共好的永續發展,成為大家理想中的家園。
「有機首都」花蓮縣除了有機農業耕作面積高居全國第一,更運用智慧科技打造軟硬實力俱優、生態平衡而能永續發展的有機生活,尤其4D地理資訊整合應用平台發揮動態監控、輔助救災機能,幸福宜居的智慧城市讓鄉親樂活有感。 「自我上任以來,花蓮縣接軌國際趨勢,高度關注城市永續發展、實踐環保減碳,邁向真、善、美願景。」縣長徐榛蔚表示,在COVID-19後疫情時代,更需要孿生轉型,透過數位科技協助產業數位升級轉型,同時達到永續綠色目標。
突破芽菜先天的銷售弱勢與配送障礙,以團體戰的概念,化被動為主動,透過「林口有機村」的共同品牌,建立知名度與消費者信心,並開創了生技產業這塊新興通路。
在大漠上種森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在蒙古展開了環保和植樹計劃,透過水寶盆技術在極端氣候下種植樹木,至今,已種植超過7,100棵樹苗,樹苗存活率皆超過85%,期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擴大合作,在蒙古戈壁沙漠邊緣恢復綠覆蓋、以「綠牆」來延緩沙漠擴大,恢復蒙古大地生機。
慈心基金會未來二十年系列第四場,請到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童慶斌教授,先從企業關心的永續治理談到氣候變遷下水資源挑戰、實體風險界定及影響,到永續流域管理、再生有機農業與實際案例,讓我們嘗試找到韌性調適路徑,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全球有機盛事「有機世界大會(Organic World Congress)」今日首度在台灣舉辦。這場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自1977年起每三年舉辦的國際會議,今年匯集來自61個國家的代表,在南華大學進行工作坊、研討會及參訪活動,共同分享有機農業發展的知識與經驗。
近期洛杉磯大火燒出了許多問題,但最可怕的是如此大規模野火居然是氣候變遷下的新常態。那麼面臨如極端氣候乾旱導致的野火威脅的葡萄酒莊該怎麼做呢?一起來看看,用蚯蚓大軍循環水資源、及轉向再生有機農業固碳減碳種植的酒莊,他們如何定義只生產對人及環境都好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