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有機農業首都共榮共好,打造永續發展里程碑 落實國土計畫「三軸三心」策略,帶動有機良性循環

有機農業首都共榮共好,打造永續發展里程碑 落實國土計畫「三軸三心」策略,帶動有機良性循環
撰文: 廣告企劃製作     分類:永續城鄉建設 日期:2022-08-25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暖化、COVID-19疫情、線上工作與學習、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衝擊著人們的生活模式,氣候宜人、生生不息的花蓮崛起,不僅是有機耕作面積冠全國的「有機首都」,更因實踐共榮共好的永續發展,成為大家理想中的家園。

「有機農業是永續且具前瞻性的產業。」花蓮縣長徐榛蔚望著廣袤大地指出,上任後積極加強宣導,農民也願意配合,花蓮縣經認證的有機耕作面積超出二,九八六公頃,占全國有機耕地面積將近四分之一,「有機農業首都」當之無愧,蔚為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典範。

 

有機首都花蓮縣種植收成的金黃色金針花,元氣飽滿、富有營養。

 

年增有機耕作面積十%,永續成為日常

 

二○二○年,花蓮縣成立全國第一個有機農業促進專案辦公室,除了宣示決心,還以更有系統的方式推廣有機農業,在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鄔家琪擔任執行長、率同二○位產官學專家出任諮詢委員之下,共同擘劃花蓮縣有機農業發展藍圖,擬定有機農業領航發展計畫,是有機耕作農友與返鄉青農的最大後盾;再者,花蓮縣百分百補助有機驗證費用,同時補助有機資材、租地、溫網室設施等方式,提高農民投入,鼓勵農友轉型有機生產,並往文旦柚、苦茶、咖啡等多元有機作物拓展,一起為土地有機轉型努力,獲得支持。

 

徐榛蔚很欣慰地說:「永續,正是花蓮的日常!」純淨的陽光、空氣、水造就了花蓮有機農業的優勢,在有機農業辦公室的策動下,花蓮每年穩定增加有機耕作面積百分之十,花蓮縣府許多政策都講求順天應民,「政策有溫度,施政有速度」,比如花蓮核定的一○四站部落文健站即是食農教育、野菜教育最好的體現,去年啟用的青年住宅也獲頒綠建築標章,至於日本倡議的森川里海,花蓮新社部落以行動實現,在在吸引各地旅人來到花蓮落地生根。

 

花蓮縣倡議天地人和諧共榮,縣長徐榛蔚(圖右)分享農民豐收的喜悅。

 

經濟、社會、環境永續,厚植城市競爭力

 

花蓮縣在農業、智慧、建設、經濟、文化、觀光等方面,同步創造了有機首都的良性循環,徐榛蔚縣長上任以來,建立花蓮人的自信:「鄉親就是家人,相信大山大海、一方水土在勤懇花蓮人的耕耘之下,能邁向共好共榮,突顯商業價值,創造有溫度的幸福生活。」縣府以智慧科技、國土計畫做為策略工具,優先考量鄉親需要什麼,才能克服困難,帶來改變,師法自然,順應四時,貼近天地人和諧平衡的永續。

 

徐榛蔚強調,透過追求經濟永續、社會永續、環境永續,厚植城市競爭力:「永續,才有力!」因此,花蓮縣府依循聯合國SDGs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追求人民幸福,落實國土計畫「三軸三心」策略,包括森林廊帶軸、海洋廊帶軸、綠谷廊帶軸,以及北部大花蓮的政經核心、中部鳳林的多元文化慢城核心、南部玉里的健康樂活養生核心,加上結合全縣北到南三十三個農村再生計畫社區亮點多多,以適地、適性、有序的方式逐步推進,愈是在後疫情時代,民眾愈能體會有機農業所達成樂活互利、環保減碳、資源與生態永續的美好。

 

佳心部落祖屋復振布農族人百年榮景,榮獲二○二二年全球卓越建設獎文化資產類銀獎。

 

布農族尋根再現佳心舊部落計畫,文化有機

 

「在花蓮,永續發展已被當作生活哲理來推動。」她舉出二○二○年完成的「布農族佳心舊部落再現計畫」,分享花蓮力行永續作為、「硬底子+軟實力=真功夫」的成功案例。

 

計畫源起於上一代布農族人受到日本殖民政策壓迫而無奈遷離祖居地拉庫拉庫流域佳心,當代族人渴望找到回家的路,感受薪傳相繫的感動,花蓮縣政府因而邀請建築景觀專業者協同布農族人,經由訪談耆老、盤點現地資源,重建石板家屋及附屬家屋,設置布農族民族植物解說步徑與文化體驗竹工寮,建構一處再現布農山林文化解析及教育傳承的基地,終於,佳心部落祖屋復振布農族人百年榮景,更榮獲二○二二年全球卓越建設獎文化資產類銀獎,縣府長期促進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也被世界看見。

 

徐榛蔚表示,一個城市的有機,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花蓮縣從有機農業做起,擴及多面向,還特別在尋根、重建歷史文化上,下足了很多功夫,這樣的有機首都將能幸福永續,成就不凡,是天地間的一片淨土,也是人世間的原鄉夢土。

 

(花蓮縣政府廣告)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