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被丟棄的衣物中,只有 1% 被回收,其他則被送進掩埋場。好消息是,一些舊衣物做成的新服飾即將在大型零售店裡販賣了!
誰都沒想到,在7月盛夏用水、用電的高峰前,台灣已數度出現水電荒!
歲末年終,不少家庭開始為孩子添新衣,考量到國內仍有不少弱勢家庭難以負擔費用,被封為最佛心本土企業的平價服飾NET便封館讓弱勢兒童挑新衣,而此善舉已默默行善長達14個年頭,即便這兩年生意受到新冠(COVID-19)疫情影響,也未中斷對家扶兒童的愛心。
「衣料回收」成為紡織廠商新戰場!回收寶特瓶供不應求的窘境持續延燒下,衣料回收已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台灣相關廠商陸續拿出實戰成績,遠東新(1402)與Adidas合作開發的舊布回收再製新衣,已上架兩季度,持續擴大量能。南亞(1301)推出回收紗新品牌”SAYA”,宣告衣料回收已進入商業化量產階段。新纖(1409)亦蓄勢待發,研發中心成立2年多,朝產品商業化推進。
在創業初期,永續DNA已融入Patagonia文化內,他們也承諾在2025年達到碳中和。在兼顧商業及環境的挑戰下,Patagonia怎麼做到的?
快時尚當道,服飾廢棄物轉眼變成垃圾!根據《BBC》報導,全球每年製造約9,200萬噸紡織廢棄物,僅有1%的回收舊衣可再製成新衣。歐都納挑戰提升更多的1%,攜手上下游供應鏈首創全台零拋棄的MIT戶外紡織生態循環圈,董事長程鯤親著循環衣走秀強調「每件降低碳排72%」。
全球每年生產超過1,000億件衣服中,只有13%的舊衣材料被回收、1%會被再利用到新衣服的產製中。數據來自於2017年艾倫・麥克亞瑟基金發布《A-New-Textiles-Economy》的報告。 為什麼舊衣材料被回收、再使用的比率這麼低呢?雄材大智創辦人林正雄點出關鍵:太多衣服是用2種以上的布料「混紡」做成的,要分離混紡材質的技術複雜、成本也更高,成了回收業的痛點。
過年大掃除不但可以每年給予自己一個懷舊過去的專屬時光,亦可以透過「斷捨離」除舊布新,儀式性地展望未來。在整理衣櫥的過程中,容易清理出一些許久未穿或是等待被淘汰的二手衣。 隨著永續回收再生的概念興起,除了資源回收外,還有許多管道可以讓二手衣回收重獲新生,包含捐贈社福機構、二手衣回換現金平台、二手市集拍賣等等。 此外,許多國際知名服飾品牌如H&M、UNIQLO、ZARA,紛紛提出倡導永續生活的「二手衣回收計畫」,以服飾核心本業出發,邀請民眾參與二手衣回收行動,避免使快時尚成為環保災難。
每年全球總共有 9千萬噸衣服和其他紡織品成為廢棄物,焚燒都會產生巨大排放,更別說從種植原材料耗費的水資源及土地污染等;快時尚的消費主義影響下,衣物被穿了7-10次就被丟棄,被回收的不到1% 會被製作成新衣服,其餘大部分都被降級回收,被用於地毯、絕緣材料等產品,每年超過4,600億美元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