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誘人泡沫背後,藏著碳循環的創新契機!工研院 25 日宣布攜手三菱電機與台灣菸酒公司竹南啤酒廠,啟動亞洲首座「酒廠碳捕捉先導試驗廠」。未來,成功導入減碳科技後,啤酒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可回收並重新應用於製程,實現碳循環再利用,讓原本從煙囪排出的二氧化碳,也有機會成為啤酒裡綿密泡沫與氣的來源。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今天(15日)晚間舉辦最終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他強調「台灣需要價格實惠、高品質穩定、不排碳的電」,核電正是能夠符合高科技產業需求、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最佳能源選項。 反方代表為民進黨立委莊瑞雄,他則以屏東人身份請命,指核三已為台灣經濟貢獻40年「請放過屏東人」,更指重啟核三會像「打開潘朵拉盒子」,可能核二都要重啟運作。
碳盤查是減碳第一步,為達到2030減碳目標,環境部今年初擴大碳盤查對象,宣布自明年起,超商、運輸、旅館、電信等行業,須於每年4月底前完成前一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與登錄,預計新增納管約500家事業。 而為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今天(7/14)也發布服務業、運輸業、醫院、大專校院等4份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將於今年9月進行申報系統試行填報。環境部也強調,強調現階段擴大碳盤查對象不用查驗,也無須繳碳費。
比起蓋新房子,修繕老屋被認為是經濟又環保的選擇。內政部日前提出「老屋延壽」計畫,預計投入50億元供老宅整建維護,照顧居住品質的同時,也希望減少拆除重建帶來的高碳排。「老屋延壽」減碳的關鍵在哪裡?成大建築系名譽講座教授林憲德指出,從全生命週期來看,占七成的營運碳才是排碳大宗,老屋拉皮也會產生碳排,實際減碳效益尚不易估計。
今周刊編按:排碳大戶明年將繳碳費,以今年排放量計價。高雄市是製造業的重鎮,共有一○五製造業須繳納碳費,涵蓋鋼鐵、石化、電子等大廠。高雄環保局為協助企業轉型,今年成立「自主減量計畫輔導團」盼協助企業取得優惠費率。
人類文化中充斥著花卉,從婚喪喜慶到人情送禮、感情表達都有其蹤影,不過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朵花可能要遠渡重洋才可以抵達收禮人的手上,這其中又有多少碳排放呢?
川普的一言一行就像世界新規則,比如日前下令讓塑膠吸管回歸,代表美國不減碳了? 從他的第一任期美國人均排碳量來看,恐怕跟你想的不一樣。
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在減碳議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透過投資決策與資金分配,影響各行各業低碳轉型。無論是近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還是國內迎來碳有價時代,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
在工業起家的高雄,倡議淨零排放,是一種默默含著苦甜巧克力的感覺:是重工業使打狗走向高雄,卻也是重工業讓高雄承受著密集、龐大的汙染。工業發展的偉大,與環境汙染的煎熬,就像勞動者心中無法傾訴的苦衷,常綠植物從不喊痛。我們是時候拋下故作堅強的面具,看看一座城市壓抑的那一面。
因應淨零排碳與綠電需求,行政院於9日審議通過「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放寬現行綠電交易限制,刪除其原銷售對象僅限用戶的規定,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之間相互交易,並將併網型儲能及需量反應等新興電力資源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