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年大旱持續發威,若是 5 月底前,水庫集水區未達降雨一百毫米以上的標準,6 月 1 日起新竹也要加入供五停二的行列。不過,《財訊》報導指出,還是有三項一般人忽略的水源可以好好利用,就是把過去恣意排放的水攔截起來再利用,包括建築工地地下水、伏流水、汙水處理再生水,這次都成了抗旱的重要水源。
今年歐亞大陸大旱讓許多人見識到乾旱的威脅,其實在美國加州乾旱已經持續 22 年,去年甚至是 1,200 年來最乾旱的一年,為對抗新氣候模式,美國政府已將氣候適應下的創新基礎建設計畫列為重要政策,也催生許多抗旱的相關研究。現在加州也將展開一項概念驗證,即在灌溉運河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遮陽棚,不僅能增加新能源發電,還能減少水分蒸發,成為全美首例。
今年夏季異常氣候,讓許多原本歐洲多雨國經歷史無前例的乾旱恐慌。其一就是荷蘭,三分之二人口包括首都阿姆斯特丹和其他主要人口中心都位於海平面以下,過去幾個世紀荷蘭人有豐富防水智慧,如今面臨愈來愈少雨水,荷蘭開始從土地思考如何保留與收集可貴的雨水,維持農業繁榮。
台灣中南部水情引發關注,日月潭九蛙全露出、白河與曾文水庫蓄水量向下逼近兩成、仁義潭水庫也僅33%,經濟部2/18宣布從3月起恐須實施台南減量供水、嘉義減壓供水,並由部長王美花主持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會報,推動今(2023)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以增加13.6萬噸水源/日。 由於經濟部水利署還有6座大型海水淡化廠推動中,其中台南、新竹海淡廠已環評初審過關、兩座興建經費合計達330億元,完成後還可帶來操作營運的經常性收入,對水利資源股後續帶來強大動能。
雨一直不下,南部地區水情持續吃緊,各大水庫蓄水量也一直往下降,去年南部降雨量不到歷史平均4成,創下30年來新低。經濟部水利署表示,水情嚴峻,高雄地區3/8起調整為減壓供水黃燈,嘉義、台南地區於3/1分別調整為減壓供水黃燈、減量供水橙燈。 經濟部長王美花周四(3/2)受訪指出,能夠度過這斷枯旱期是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將啟動南部抗旱增水計畫,包含增鑿水井等,盼能到4月底時,每日可增加13.6萬噸的水,讓南部供水穩定。
南部地區旱情嚴峻,災情超越百年大旱。中央抗旱計畫第一次在屏東縣內執行鑿井工程,於屏東縣內新鑿28口抗旱水井,卻因溝通問題引發地方爭議,一度停工。屏東縣府官員受訪表示,抗旱鑿井卻未說明施工內容,也無監控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情,引發當地民眾恐慌。經過水利署召集專家會議,說明屏東地下水文並完整公開資訊,才稍稍平息這場紛爭。
每年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提醒全球關注土壤健康的重要性。適逢「土壤日」設立10週年,第16屆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締約方會議(UNCCD COP16)於2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召開,阿拉伯協調小組(Arab Coordination Group)承諾投入100億美元,用於對抗土地退化、沙漠化與乾旱問題。
違規最高罰全球營收6%!重拳監管網路巨頭,歐盟《數位服務法》上路
技術領先日韓!環境部首創「AI淨灘」!7天變 1天,徹底改寫淨灘效率
大阪世博2025:高齡社會的照護 未來科技一窺究竟
春季出遊好時光 永續活動、登山、賞花、露營......十大人氣活動超夯推薦
海景第一排!氣候變遷衝擊國土環境,國環院與國土署簽MOU共享數據科研,緩解氣候變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