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土地退化面積,與俄羅斯國土相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在沙國首都利雅德(Riyadh)大會指出,全球正面臨的巨大挑戰,雖然在2022年的締約方會議中,各國承諾在2030年前恢復10億公頃的退化土地。然而,UNCCD最新評估指出,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乾旱等環境危機,到2030年前實際需要恢復的土地面積應提高到15億公頃。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UNCCD) 合作編寫的最新報告指出,地球土地退化速度正以每年10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目前退化總面積已達15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俄羅斯國土的面積。
土地退化不僅削弱了地球應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的能力,還會影響糧食安全、加劇人口遷移並引發區域衝突,形成惡性循環。
聯合國預估,在2025至2030年間,每年需要投入3550億美元(約新台幣11.5兆元)才能達到土地復育目標,但目前預計投資僅有770億美元(約新台幣2.5兆元)。
除了阿拉伯協調小組承諾提供的100億美元外,在大會第一天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開發銀行(Islamic Development Bank)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基金(OPEC Fund)也各自承諾提供10億美元,東道主沙國政府則提供1.5億美元用於推動土地恢復和抗旱的工作。
你可能也想看:
農業部推土壤管理新方法!先了解什麼是土壤團粒?
不只森林碳權有商機!一文看懂土壤碳匯變碳權5大步驟
王老先生有塊地…英國第一位農民靠土壤碳權發財,怎麼做到的?
土壤是全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的基石,它不僅是95%人類食物的來源,其碳儲存量更是大氣的3倍、森林的2倍。土壤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的功能,能吸附污染物,同時也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棲地。
目前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乾旱地區,其中非洲占四分之三,這些地區的土壤退化問題對低收入國家和弱勢群體影響尤其嚴重,包括國家之間為爭奪水源和農地發生戰爭、婦女和兒童面臨營養不良和教育中斷的風險。
研究指出,過去十年全球土壤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了20%,其主要原因由於農地濫墾和過度開發,例如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和水資源,已造成約8成的森林流失,再加上氣候變遷帶來的長期乾旱和強降雨威脅,使南亞、中國北部、美國和地中海沿岸等地區面臨嚴重的土壤退化問題。
由於不永續的農耕方式(粉色地區),使南亞、中國北部、美國和地中海沿岸等地區面臨嚴重的土壤退化問題。圖片來源: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報告
改善土壤地力又能賺碳匯
在台灣,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提出2040年增加1000萬公噸碳匯的目標。目前全國森林碳匯每年約吸收215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可抵減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7.36%。
今年3月。農業部正式公告的「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方法學」草案中,即包括減少耕犁、減少化肥施用、施用有機肥、水稻乾溼交替灌溉、經濟作物輪作等操作方式,均可適用此方法學申請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
方法1:草生栽培
農民可在裸露的土壤上種植一些雜草,以維持最大土壤覆蓋,從而可減少土壤裸露被下雨淋洗、風蝕,可促進土壤有機質固定、減少流失或被擾動,藉此增進土壤的固碳性。
方法2:改善肥料施用方式
農業部指出,有機肥料不僅能提升碳匯,且從製作到施用的碳排放遠低於化學肥料。又例如使用經過精準加工處理製成的緩釋型肥料,肥料中的養分釋放速度可與作物的吸收速率相吻合,提高養分利用率、省肥,減少碳排。
農民常用的有機資材包括市售有機質肥料、作物殘株、綠肥、人畜糞尿及自製堆肥等。透過土壤及植體分析,扣除有機肥提供的養分後,再補充不足部分,不僅可節省肥料支出,且有機肥料的長期效應和土壤改良功能
例如台東「池上米」農地因傳統灑施肥方式常導致肥料浪費,養分利用率低,且易引發過度施肥問題。為改善此情況,2009年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引進日本「點肥」技術,實現插秧與施肥同步進行,不僅減少肥料用量,還有效降低碳排放,同時提升了池上米的產量。
方法3:不整地栽培
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助理研究員江志峯指出,不整地耕犁的兩種型態:完全不翻土的免耕,以及減少翻耕次數和限縮耕犁面積的減耕。其中,保育耕犁若將耕犁面積控制在農地30%以內,土壤中高達70%的碳可被保留。
傳統牛耕實際上也屬於保育耕犁的一種,因為牛隻無法像機器般將農田每個角落都耕得深且平整。過去盛行的密集型耕作,各期作間隔短暫,如水稻田僅休耕兩週,農民為了防止前期稻稈影響下一期生長,常使用大型機具深度翻耕,反而導致土壤壓實,不利作物深根發展。
此外,使用低耕犁可減少土壤翻動,從而降低土壤與地表空氣的化學作用,減少溫室氣體的散逸。這種耕作方式不僅有助於保護土壤結構,還能有效減少碳排放
方法4:作物多樣化
作物多樣化是透過輪作或間作的農業耕作策略,其主要目的在於減少病蟲草害、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並有效利用作物殘質,進而增加土壤養分和有機碳含量。
混作栽培的優點包括,能提供農民多樣的農產品自用,還能有效降低病蟲害蔓延的速度。傳統自給農耕特別重視在有限空間內種植多樣化農作物,以魯凱族霧台區為例,其田區常同時種植台灣藜、玉米、高粱、稷、樹豆、米豆、番薯與南瓜等作物。
且即便在商業性農業,也常見一塊田區種植兩種以上的作物,通常都是以間作(Intercropping)的方式進行。另外,研究顯示使用微生物製劑或是真菌,可調整土壤的團粒結構,強化把碳抓在土壤裡的效力。
不同土壤或土壤管理碳匯增匯速率。圖片來源:蔡正賢《農地土壤自然碳匯管理技術》
完整內容,可參考: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懸崖勒馬:改變土地管理 以保持在地球邊界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