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臺灣能源供給幾乎全數仰賴進口,尤其化石能源依存度相當高,只要國際情勢有所變動,即會面臨價量劇烈波動的壓力。因此,為了建構穩定、潔淨又可負擔的能源供應系統,政府藉由發展多元化再生能源,帶動綠能科技產業技術創新,期能達成我國二O二五年非核家園願景及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 二O%的能源轉型目標。
永續發展是近年來的企業顯學,三星電子(Samsung)稍早宣布將結合永續發展與技術創新,賦予海洋塑膠廢棄物新生命,將有可能會造成海洋污染的廢棄漁網轉化為 Galaxy 裝置的新型製造原料。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台灣丹麥雙向論壇」近日登場,深入解析CBAM對台灣出口企業的影響,希望化解台灣業者的碳焦慮。亞洲水泥(1102)多年布局水泥業的低碳轉型,大幅縮減碳排放量,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儘管亞泥目前尚未在歐洲投資,卻是唯一受邀分享的水泥業者。亞泥花蓮廠首席副廠長陳志賢表示,將持續發展低碳技術創新,致力成為全球水泥業低碳轉型的領導者。
今周刊編按:台灣碳費制度今年起正式啟動,全台第一個實施內部碳定價的台達電子(2308),首度發表《台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分享公司內部的碳定價施行經驗。 台達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表示,自2021年推行內部碳費機制,首年減排13.5%,2023年進一步降39%。台達透過每公噸300美元碳費與碳基金運作,企業可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與低碳技術創新,如再生電力匹配及氫能評估,推動綠色轉型並創造商機。
氫能是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各國積極以政策與技術推動,打造綠色未來。日本在氫能載具與基礎設施上展現優勢,歐盟透過標準制定引領市場,新南向國家則強化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臺灣可借鏡國際經驗,結合政策與技術創新,加速氫應用發展,創造更潔淨、永續的能源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