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英國文學家山繆・強森就提醒我們:「農業不但帶給國家財富, 它帶給國家一個唯一可以稱作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財富。」一語道盡了投資發展「新農業」的必然性。
面對氣候變遷威脅,全球各國不斷燒腦思考解決方法,臺灣也不遑多讓,其中「增加森林碳匯」是大家認同的方法之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提出增加森林碳匯的三大策略: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和提升國產材利用,那麼我們回過頭來思考,究竟森林經營要如何永續呢?
今周刊編按:台灣擁有近220萬公頃森林,環境部10月28日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本土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使不少企業對投資森林碳匯興趣大增。 明年碳費即將開徵、全體上市櫃公司均須編製永續報告書,此刻各產業都在積極備戰 ESG,你跟上了嗎?近幾年企業紛紛著手進行植樹日、認養森林等計畫,然而,僅靠單次綠化行動,可能較難取得顯著的碳匯成果,或符合嚴格的國際標準。
今周刊編按:環境部於10月底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企業可透過改善森林、竹林經營模式申請碳權。 為加速自然碳匯發展,農業部已向環境部提交5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審議,包括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海草復育及紅樹林復育等。農業碳權可望發展成為新商機,但如何將土壤碳匯轉為有價的碳權呢?本文分5步驟帶你一次看懂。
國內溫室氣體減量143項方法學僅「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屬於自然碳匯範疇。為加速自然碳匯成效,環境部於日前審議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代表企業未來將可透過改善既有森林、竹林經營模式,申請取得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