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聯的實驗室裡,一種被人們忽略的垃圾,蝦殼廢料,正在悄悄改寫環境科技的未來。研究團隊不只是想要減少海鮮市場堆積如山的殼體,他們更試圖把這些副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碳捕捉材料。這是典型的「從廢到寶」的故事。
中央研究院於9月16日舉行記者會,由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歷時20年打造出全球首例「雙固碳系統」的新型植物固碳機制,這不僅是自然界未曾演化出的「合成二碳(C2)」植物,並發現效果遠比預期好。 實驗結果顯示,植物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量增加2至3倍,油脂產量也增加。此成果可為未來永續航空燃料及其他化學品提供潛在原料來源。該研究於今年9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讓一群缺乏教育資源的偏鄉孩子愛上科學、願意主動坐進教室上課,聽起來像天方夜譚。 然而,幾個年輕人花了10年、拍出上百支影片教材,正在一步步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願景⋯⋯。
「做菜就如同做實驗,絕佳比例和味道都是一次次嘗試而來的。」擁有絕對味蕾的私廚廚師史達魯(本名沈祐謙),人生軌跡像他精心烹調的料理般層次豐富,從台大農業推廣系、資訊相關研究所到工程師,最終回歸廚師本業。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今年將以「自然」為主題,強化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正向價值。台大實驗林已攜手森崴能源子公司元杉森林,在花蓮壽豐鄉打造全台首個「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Credits)的示範場域,面積達97.77公頃,台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也預計將在今年COP30分享相關經驗,向國際展現台灣淺山復育造林生物信用額度的解方。
川普關稅策略看似反覆,實則依循交易經濟學:施壓、讓步、互利。 他先以高關稅迫使談判,後以「實驗室洩漏」企圖阻斷對話,推動其「B計畫」,將關稅收入用於削減赤字、吸引外資。相較胡錦濤時期中國的靈活應對,習近平貿易戰「以牙還牙」失策,致中國陷困境。川普談判旨在迫對方在其他領域讓步,非單純關稅戰。
為鼓勵與肯定校內師生與行政團隊在永續實踐上的創意與努力,清華大學今年首度舉辦「清華永續獎」,吸引超過250人、共55組團隊參賽。從回收戰略金屬的材料實驗室,到深入溪流流域的跨領域守護行動,9組金、銀、銅獎方案脫穎而出,展現出清華對永續發展的深耕與擴散能量。
三名十五歲的國中學生,憑藉特別切入點,選擇以紅樹林與海草為研究對象,經長時間實驗得到的研究結論,獲得評審肯定,成為赴美國參加高等科展競賽的台灣代表之一。
日本原子能機構研發出全球首款鈾基可充電電池,成功充放電循環十次,效能穩定。此技術將核廢料貧化鈾轉化為儲能資源,有望應用於大型再生能源電廠,提升電網穩定性,並促進去碳化目標。
韓國延世大學研究團隊近日開發出一款創新「牛肉飯」,這種牛肉飯不是牛肉加飯,而是直接培養牛肉細胞於米粒內。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在實驗室中培養的混合糧食,米粒內含有牛肉肌肉與脂肪細胞,不僅能提供更低廉、更環保的蛋白質來源,碳足跡遠低於傳統牛肉,但你願意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