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的阿勇,大學畢業後計畫環遊世界,偶然機會來到台灣打工度假,原本僅計畫一年的時間在台工作,沒想到最後一待就是13年,他說自己是「吃台灣米的美國人」,現在更為台語的存亡努力奮戰!
他是台灣第一個扛三太子跑步環台的「老外」,他是台灣第一個用台語主持節目的「老外」,這還不夠稀奇,他還是個會講「阿美族語」和「布農族語」的「老外」,但他卻說「我不是老外,我是個投錯胎出生在法國的台灣人!」
各大市集和展覽中的攤架、展示櫃,甚至因疫情需求出現的防疫隔板,不少是出自「芒菓丹」品牌,芒菓丹名稱諧音為台語「免擱擔」(不用再丟),用以租代買的方式,讓資源循環再利用。
當Meta全力衝刺元宇宙的過程中,一個研發成果意外讓台灣躍上國際版面。 由Meta執行長親自示範、美國人也能開口說閩南語的系統,這背後是如何借助台灣的科技人才做到的?
2024年全球氣候變遷大會COP29的會前會SB60,目前正在德國波恩熱烈展開,台灣官方這次雖然少有涉足,不過,台灣民間卻有一個跨時代、破紀錄的進展。 德國時間六月六月中午12點,六位台灣人,走進了聯合國波恩會議現場的Nairobi 4會議室,用「台語」,向全世界發表台灣在SDGs及ESG上的耕耘的故事。
今周刊還海行動進入第四年,從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還海行動1095」計畫開始,推出1095天號召全台企業、NGO組織到台灣海岸淨灘,並將收集到的廢棄物製成商品,喚起大家對海洋環境保育、減塑減廢的重視。 近期和品卓企業合作推出海廢便當盒、便當袋,品卓從2011年推出deya(台語發音:袋子)自創品牌,從材料、設計、生產到銷售一條龍,也融入環保永續概念。
用台語發言,把台灣英文名稱Formosa,放上聯合國SB60會議議程,這群台灣人做到政府不容易做的事。
2024年6月今周刊成為首家走進聯合國波恩氣候會議的台灣媒體。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在現場分享氣候變遷下的媒體角色,展示還海行動成果:以海廢寶特瓶做成的新國民藍白拖、還海便當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