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與淨零轉型成為全球共識,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已成為企業不可迴避的核心議題。這股ESG趨勢,已不只是停留於倡議階段,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驅動。
行政院近期宣布啟動「十大AI基礎建設計畫」,預計至2040年將帶動逾新台幣15兆元(約5100億美元)的經濟產值,藉此推動台灣產業升級、並鞏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戰略地位。同時間,隨著全球ESG規範趨嚴,跨國品牌對供應鏈環境表現要求日益提升,台灣製造業正面臨一波結構性的污染防治升級浪潮。
面對生成式AI及AI Agent快速崛起,全球產業正進入智慧應用新世代。KPMG安侯建業21日發佈《台灣產業AI應用趨勢與展望報告》,針對金融、科技、工業製造、消費零售與等五大關鍵產業進行調查,剖析AI技術在台灣企業中的導入現況、效益、風險與人才挑戰。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雖會對國內乳品產業造成壓力,但也是重新檢視台灣產業的好機會。 若能與時俱進調整法規、標章與標示系統,會是引導產業轉型與進步的契機。
氫能是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各國積極以政策與技術推動,打造綠色未來。日本在氫能載具與基礎設施上展現優勢,歐盟透過標準制定引領市場,新南向國家則強化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臺灣可借鏡國際經驗,結合政策與技術創新,加速氫應用發展,創造更潔淨、永續的能源生態。
隨著「不平等及社會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ISFD)預計於2026 年正式上路,KPMG安侯建業發表第二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80% 的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更發現社會面(S)永續風險是刻不容緩的挑戰,如何養成迎戰這些風險的「社會應對力」將是企業ESG績效展現的分水嶺。
為推動南台灣產業邁向淨零排放,工研院今(9)日於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舉辦「壯大南方產業 邁向永續淨零產業成果聯合特展及技術論壇」,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將打造國內第一個AI生態系,實現總統賴清德推動「人工智慧島」願景。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次會議週四(8/8)下午4點在總統府登場,各界關注能源與核電存廢議題,多個環團和公民團體7日搶先召開記者會,呼籲委員會中的爸爸、阿公,可以為下一代提出更友善的氣候環境因應政策。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高茹萍表示,在AI和半導體帶動台灣產業的同時,政府也要思考,是要當「媽寶」的媽媽,還是要培養有競爭力的小孩?她也呼籲身為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應該要去參考有公信力的台電、經濟部能源署的資料,不要輕易相信網路上的不實資訊 受邀擔任「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創會理事長何宗勳也表示,核能最大問題就是核廢料一直無法有效解決,過去被選為低階核廢料儲存地的金門烏坵和台東達仁鄉,都沒辦法獲得居民支持,甚至未能公投。 希望要用核電的委員可以直接去蘭嶼走走,若明天討論真的非核電不可,那就是透過公投來解決。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日前舉辦「企業進化:Building Better Business 中小企業ESG國際論壇」,超過 300 位企業主及高管齊聚一堂,探討中小企業在ESG的國際標準與實踐,以加速台灣產業邁向永續發展之路。
環境部26日將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也預定3月底公告碳費基準,國內年碳排量逾2.5萬噸的企業,須根據2024年排放數字,自2025年開始繳碳費,意味台灣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 台泥周四(3/14)表態支持碳有價,但呼籲環境部應同步具體公告台灣CBAM的推動時程表,並要求進口商品開始申報碳排放量,避免使用高碳排進口原料及商品之企業,錯估認為可免除碳成本。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台灣如果只實施碳費卻沒有配套的CBAM碳邊境機制,將會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衍生國家之間的「碳洩漏」,結果實施碳費後的台灣產業價值鏈碳排不減反增。 張安平建議,政府要推台灣版CBAM,可以和歐洲學習,因為歐洲從2005年開始,到設定2034年所有行業都要支付碳成本,花了20年時間演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