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影響台灣股市漲跌最重要的一群人,相信許多投資人會認定是外資,而在台股投資比重約佔4成的他們,除了在股市有影響力,隨著全球ESG(環境、社會、治理)浪潮抬頭,更可能進一步影響公司營運。其中,根據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的統計,外資認為最具爭議的股東會議案為「非獨立董事」。
數位科技或許是解決環境社會問題的解方,台灣是資訊科技大國,代工終將走向微利的盡頭, 有溫度的數位化,也許可為台灣企業帶來前進新市場的春天。
氣候異常現象日趨頻繁、社會弱勢族群需求浮出檯面,新藍海市場置身於前,是時候由台灣企業結合自身科技優勢闖出一片天來。
就在ESG已成國內企業轉型新顯學,也開始翻轉投資人對一家好公司既有的「認知」之際,《今周刊》獨家取得ISS對台灣企業所做的 ESG 評比。在這份龍虎榜中,誰是最耀眼的明日之星?
2020年極端天氣導致的天災更頻仍,澳洲大火、大陸洪災、地球反撲,全球進入永續發展關鍵時刻。金管會今年8月已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宣示公私協力合作拚永續的目標,主要是透過金融機制引導企業及投資人重視根植於ESG的永續金融,促成投資及產業追求永續發展之良性循環,共有38項具體措施。
一個企業,近6成的員工,都是50歲以上的灰髮中年,還能有競爭力? 在體力至上的藍領產業,若超過一半的勞動力,都是女生,這家公司還活得下去?這兩個看似不可能的答案,竟同時發生在一家台灣企業中。
2020年入選DJSI世界或新興市場指數的台灣企業共26家,上榜總數較2019年增加3家企業,而產業領導家數也從去年的2家,新增至3家。其中Google母公司Alphabet Inc則被DJSI移出全球指數成員。
今年6月,在牛仔布製造大廠年興紡織的股東會上,一張罕見的「反對票」,間接反映了近年在全球引爆的一場投資革命。至於這場革命發展的高峰,來自去年十一月初於美國舊金山發布、被華爾街投資大咖一致盛讚的一套「會計準則」。 這份準則有何特殊之處?面對這場全球投資圈的「典範轉型」,台灣企業又該如何因應?
就在2020年11月,台積電創下連續20年獲選道瓊永續指數成分股的成績,不僅在台灣企業中是優等生,更是全球唯一創下此佳績的半導體業者。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推動ESG的過程中,台積電也是一路跌跌撞撞。
近年來,永續性、永續發展目標(SDGs)、企業永續目標(ESG)等術語,在臺灣政界和商界圈子已變得非常流行。商業媒體和新聞報導中,充斥著以上述主題和不同公司各具特色的文章和專題。但是這其中有多少符合真實?有多少只是口頭說說的呢?這是一個必須誠實回答的關鍵問題,因為現在有兩大趨勢要求臺灣企業必需認真的對待永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