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前經濟面臨哪些重大挑戰?
過去國際社會是德國為穩定和可靠的夥伴,但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德國已連續三年零經濟成長,國內外企業對於德國作為投資地的信心下滑,過去幾年德國經濟衰退,幾乎成為歐洲的「病夫」(kranker Mann),結構改革的必要性成為當務之急。德國經濟困境的根源可追溯至多重複雜因素:
外部造成的經濟衝擊:
2016年「英國脫歐」是德國經濟的第一個危機,德國失去最大經常帳盈餘來源;2017年美國川普政府課徵鋼鐵關稅;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引發的供應鏈斷鏈,德國經濟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
而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能源價格飆漲,嚴重影響企業競爭力,造成德國工業生產銳減。2025年,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提出「對等關稅」更是對德國工業造成震撼。
內部政治體制問題:
德國聯邦政府自二戰後重建以來,長期以來均為聯合政府執政模式,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完全執政,導致政策落實往往緩步前行,難以迅速達成共識進行結構改革。
官僚主義與規避風險文化:
德國的官僚主義導致商業行為窒礙難行,無形中已成為一種社會危機。1970年代,德國人普遍樂觀,企業樂於投資與負債。但漸漸地,社會形成了一種規避風險的文化,普遍對創業評價不高。過去德國人慶祝創業成功,現在輟學創業卻可能被批評為履歷不完整。這也是德國鮮少出現像比爾·蓋茲、賈伯斯這類創業企業家的原因。
金融體系缺陷:
歐盟的金融體系並非一個資本市場,而是一個銀行市場。然而,21世紀的經濟發展卻需要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相較於美國僅有一個國庫,歐盟卻有27個國庫,且並非所有成員國都使用歐元(目前僅20個成員國),這導致歐盟並非一個真正的共同資本市場。德國企業主要依賴向銀行貸款取得融資,而非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數位監管過嚴、AI發展受阻:
德國在機械製造和汽車業工業技術突出,且擁有許多專業人才,若結合人工智慧的數據可提高生產力,但嚴格的監管制度,如歐盟的資料保護法規、加密法和數位服務法,卻阻礙了資料相關商業行為的蓬勃發展,使其難以像美國一樣實現技術突破。電動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相較於中國的電動車和美國Tesla,德國電動車明顯落後。
圖左至右為德意志銀行執行長Christian Sewing、德國聯邦總理 Friedrich Merz 、西門子執行長Roland Busch。圖片來源:德意志銀行
「德國製造」倡議:再創奇蹟的藍圖
為應對這些嚴峻挑戰,「德國製造」倡議應運而生,提出倡議的61家德國企業,來自各行各業領導市場的企業、跨國企業、家族企業、中小企業、新創公司等,展現了德國企業界為國家未來承擔責任的決心。
這項倡議不僅是企業與政府的新型合作,更明確呼籲減少監管,給予企業更多自由與創新空間,加速決策與審批,並推動數位化,讓德國經濟更有競爭力。
「德國製造」倡議主要內容為:開創性的旗艦項目,以促進創新、創造就業與提高競爭力;6,310億歐元主要投資於德國、研究發展與現在基礎設施;在企業和政府間建立新的和加強對話,旨在優化德國的投資環境。
61位德國企業執行長在德國聯邦總理府啟動「為德國製造」倡議。圖片來源:德意志銀行
倡議中更包含8家企業領航的「燈塔項目」,具體投資計畫展現產業轉型方向:
1. 巴斯夫(BASF):設新培訓實驗大樓,生產半導體高純度硫酸
2. BMW:擴建高壓電池組裝廠,慕尼黑總廠轉型新型汽車生產
3. 科思創(Covestro):氯氣生產現代化,利用熱電池再生能源產蒸氣
4.漢高(Henkel):總廠與化學園區持續現代化
5. 英飛凌(Infineon):建立新半導體廠與智慧電廠
6. 萊茵金屬(Rheinmetall):在供應鏈供應彈藥,擴建德國不同廠區生態系統
7. 舍弗勒(Schaeffler):擴大電動移動專業中心,投資新科技中心
8. 西門子(Siemens):擴建在Erlangen校園的西門子科技
德國企業挺政府抗關稅,台灣能否複製這股團結力?
德國企業界提出的「德國製造」倡議是否會再創21世紀另一個「經濟奇蹟」,仍有待觀察。
然而德國企業界的「德國製造」倡議展現出企業界為國家前景與利益支持聯邦政府的決心與企業社會責任,期盼再創德國的「經濟奇蹟」,特別是在面對川普重返白宮「對等關稅」對於德國關鍵產業汽車、化學、機械的嚴格挑戰。
德國企業界和聯邦政府齊心協力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與經貿紛亂的局勢,這一點非常值得讚許,也值得台灣企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