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與台灣雖然農業環境天差地遠,但隨著人口增加,未來面臨的糧食危機卻是全球性的;在資源愈來愈稀缺的前提下,循環農業必是將來顯學。加拿大的兩大亮點,是台灣能學的一堂課。
中國實施「洋垃圾禁令」後,大量洋垃圾轉而流入台灣,科技島將變垃圾島?政府要全面禁止,或是對進口嚴加治理,深入走訪工廠、貿易商找解答。
實踐永續發展,是衡量國家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全球氣候危機下,這項能力更為關鍵。身為全球第21大排碳國,台灣對於回應氣候變遷、減緩全球升溫,有份難以規避的責任。然而,在眾多領域都能驕傲喊出Taiwan Can Help 的我們,唯獨在減碳上的表現,從未真正獲得國際認可。與低碳永續社會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台灣與模範地球公民之間的距離。
永續投資已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監理單位重視方向,以期透過市場機制鼓勵上市公司重視企業永續發展。企業經營者應思考經營的初心,從追求EPS回歸為追求ESG,做好ESG不該是為特殊目的而做,而是身為地球公民都該思考的課題。
堅持投資最新、最現代化的機器,黑松始終如一扮演台灣飲料業的先鋒,為每個生產環節把關,以達到最高水準的生產品質做為標竿,讓消費者安心飲用黑松的每一罐飲料。「黑松能有今天,是因為向來能接受新的觀念、技術和設備,」退休已超過二十年的賴輝雄,點出老東家成功的關鍵。
太陽能發電潮正席捲台灣,吸引各路人馬紛紛搶進。 當一座座屋頂型、地面型太陽能電站,開始在全台遍地開花, 將催生10萬個工作機會,讓荒地上長出上兆元商機。 這不只是一場能源革命,更是一門持續閃亮20年的明星產業!
本期透過訪問案例,呈現了台灣民眾的金融風險抵抗力概樣;仔細觀察可發現,台灣缺乏金融風險抵抗力者,真的就在你我身邊。即使是老闆階級,有資產並管理上百員工,其實自身財務也存在不少弱點,更遑論一般員工或社會新鮮人。
面對全球暖化影響,各國愈漸注重再生能源的推動與落實,《今周刊》於 6 月獨家直擊丹 麥風場最新的發展,今(20)日舉辦第三屆轉型能源綠色經濟國際論壇,邀請到被稱為「丹麥風 機之父」的 Henrik Stiesdal。
十年前,國際航運市場低迷,台船撐過了全球船廠倒閉潮。但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很清楚,要永續地發展下去,必須走出新路,因此訂定了多角化經營的目標,配合政府積極推動的離岸風電政策,台船希望為台灣創造出本土的海事工程能量。
一九九一年,丹麥建立首座海上風場,再生能源發電量自此快速成長。 坐擁十六座最優海上風場的台灣,能追上丹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