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曾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的製造國,電池外銷遍佈中國、日本、歐、美、印度、東南亞,然隨著中國生產大量壓陣,電池/模組削價競爭無利可圖,廠商紛減產、退出,大多數的太陽能廠商也回防專注國內太陽能裝置市場,享有相對具有保障的VPC補貼,然隨著美國再度對中國太陽能一線廠在海外產能做反規避調查,將陸製模組擋在海關,美國太陽能模組供應出現缺口,又引燃了台灣太陽能外銷的機會。
這是一個,從灰燼中再起的故事。 五年前,奇美集團旗下、曾是台灣前十大LCD背光模組廠的奇菱光電,由於對岸同業大舉削價競爭、業績嚴重流失,當年十一月終止公開發行,並在七個月後宣布停業。
中國太陽能行業正面臨最嚴峻考驗,除了面對美國及其盟友的關稅圍堵外,國內也頻頻上演惡意削價競爭的戲碼。為避免持續失血,行業巨頭們終於決定攜手自救。12月4日,在四川宜賓太陽能行業年度大會上簽署號稱史上最嚴格的控產「自律公約」。
美國商務部日前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進口產品做出初步反傾銷稅裁定,最高稅率高達271.2%,預計最終裁決將於2025年4月公布。 隨著因中國光電削價競爭而造成的「2024太陽能寒冬」即將過去,台灣太陽能業者將如何應對、布局2025年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