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應是經濟發展重要動力,而在全球環境永續發展的共識下,如何邁向能源轉型,發展出兼顧環保與低碳的能源選項,儼然已是世界各國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聯發科股價跌回五字頭,台積電陷入盤整……,華為對台灣的影響有多大? 從台灣7、8月的出口及上市櫃公司的營收,就能看出端倪。
全球最大的發電站即將誕生,規模甚至超越中國三峽大壩!此一綠能方案造價 360 億美元,金額之高打破再生能源紀錄。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各國已經形成 2050 年淨零排放趨勢,氣候變遷指標、減煤與能源轉型將是未來各國的重點發展方向,未來台灣也會擬定碳費碳稅等機制,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表示,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國家,設置碳費、碳稅將是無可避免的。
面對全球減碳趨勢、歐盟即將開徵邊境碳稅,工商團體擔心將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造成衝擊,更憂心目前政府相關措施分屬不同部會,恐相互牽制,強烈建議應以全面性戰略思維,成立具有實權的中央層級的因應專責單位,統籌協調跨部會資源,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因應政策及法規,避免台灣在全球減碳趨勢中被邊緣化,淪為減碳孤兒。
「我們出國參展,說實話都是在夾縫中生存!」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許文憲感慨地說。 事實上,台灣除了半導體這座「護國神山」,背後其實少不了工具機機械及零組件這幕後英雄。 工具機其實廣泛運用在3C、汽車等行業,而且台灣的機械及工具機出口在世界一直名列前茅,年出口額更上看兩千億,但最讓他們頭痛的還是關稅問題。
綠能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能源可以做進出口貿易嗎?台灣的能源轉型要如何達標?對於綠能,我們有好多疑問。這次藉著四位專家的視野,一起來看看未來的綠能世界!
「2022年世界風險報告」出爐,「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物種多樣性損失」入列前三大議題; 而台灣的未來就在低碳出口,在商言「環境」的時代早已來臨。
歐盟為台灣第4大出口國,年貿易額達505億歐元,倘歐盟一旦CBAM機制提出「碳關稅」,對我國的出口競爭力勢必產生巨大的影響。
南投縣魚池鄉頭社盆地四面環山,集水區面積約500公頃,盆地中央地勢平緩,降雨時四周逕流快速集中至盆地。地表逕流主要透過水尾溪排水,在頭社橋的唯一出口來排洪,盆地中央地勢平坦的區域,皆以農業使用或廢耕地為主,聚落則環繞坡地與盆地交界地區而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