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做,客戶也會要求你做!」台灣經濟研究院黃冠維副組長強調:「從供應鏈的角度,減碳、再生能源是不得不面對的議題。」 隨著全球超過 400 家企業加入 RE100 計畫,並承諾 2050 年前實現 100%綠電生產,台灣企業也面臨越趨上升的供應鏈壓力:加速再生能源布局,已成為搶占大廠訂單的關鍵。然而,中小企業該怎麼買綠電?如何穩定取得具公信力的乾淨能源?在在都是難題,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綠色轉型議題。
森崴能源(6806)子公司富威電力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會,預計明年 1 月掛牌上市,董事長胡惠森表示,富威電力是輝達(NVIDIA)台灣綠電唯一供應商,從 2023 年第三季開始轉供,主要是高雄南軟的 AI 機房,目前月供應 30~50 萬度不等的綠電。
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不論是政府、企業,甚至是個人,都逐漸參與到這一議題中。此外,國際間已有組織透過國際再生能源憑證(I-REC)來加速再生能源的推廣。接下來,我們將對I-REC進行簡單介紹。
企業小額綠電交易有更多更新選擇!台電宣布,今年度小額綠電自11/13起跑開賣,總額2000萬度,將於經濟部標準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綠電媒合平台公開標售。 特別的是,這次銷售標的首度納入離岸風電,並結合用戶用電特性,設計更多元、不同年期的綠電商品組合,還加碼讓得標者可「加購」冬季綠電。 不僅如此,台電也規劃「彈性購買機制」,用戶可選擇將所購綠電每月平均分配,也開放總公司可以代表分公司競標,盼透過小額綠電的銷售,滿足中小企業減碳需求,也讓綠電交易市場更多元。
人工智慧(AI)推升再生能源需求,微軟和Meta等科技巨頭紛紛承諾達成100%綠電目標,但實際上RE100的目標,可以利用「電證分離」的再生能源憑證達成,也就是企業用戶透過購買憑證宣稱使用再生能源,而實際上使用的電力不一定來自再生能源發電設施。
在邁向綠電轉型這條路上,不知道您是否曾經想過「企業除了直接將再生能源電廠的電線拉到工廠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購買綠電?」 以目前台灣綠電市場的情況來看,除了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外,企業還可以透過「再生能源憑證」和「企業購電協議」等工具來達成綠電目標。 接下來的文章將更深入地介紹這兩種常見的市場工具。
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出的ESG Info Hub網站成為股民投資的利器,整合上市公司的永續資訊,提供視覺化分析及ESG儀表板,協助投資人和企業在永續投資或產業轉型方面做出明智決策。 然而,再生能源使用率在資訊揭露上缺乏明確規範,可能影響投資者的判斷,本文作者建議加入再生能源憑證購買率、儲能設備設置率等環境資訊,促進更完整的資訊揭露。
為提供國內企業多元綠電選擇,活絡綠電交易供需市場,台電今(13)日首度對外發布小包裝綠電銷售試辦計畫,預計於年底前釋出自建綠電約5,000萬度,第一批1,000萬度將於10月底上架,並依1萬度、5萬度不同數量及年期共有六種組合,於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綠電媒合平台公開標售。 台電期盼讓更多中小企業有機會買到所需綠電,首批上架商品數量計有360件,助攻企業能源轉型,後續將再推出多樣化綠電商品。
今周刊編按: 台灣碳權交易所即將開張,並由證交所主導,預計最快7月底就會成立,在政策利多激勵下,手握碳權、碳匯的正隆、華紙、永豐餘等造紙業受惠,台股資金追捧。 觀察4/24台股,開盤時先跌後漲,最後收盤站穩15600關卡,來到15626.87點、漲幅0.15%,而造紙股在碳權題材的帶動上,延續上週猛烈漲勢,華紙再度亮燈漲停23.1元、漲幅10%,永豐餘上漲1.2元收在31.45元、漲幅3.96%,正隆則是以32.50元作收、漲幅6.90%。 特別的是,在這些造紙股中,正隆是國內首家取得國際碳權交易資格的企業,已註冊7.9萬公噸碳權,可進行增量抵換交易,並累積再生能源憑證11,917張,串聯20家工紙上下游廠組織造紙業首個產業碳中和聯盟,推動減碳。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今日也首度表示,將出任首任台灣碳權交易所董座,指出「台灣碳權交易所」初期資本額5~10億元,並先以交易國外碳權,至於國內部分待氣候變遷法相關子法出爐後,預計2024年開放交易,並啟動第二階段增資。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為協助更多企業取得綠電與再生能源憑證(T-REC),推出單一電號多用戶2.0版本「綠色租賃方案」,商辦大樓的房東可以「團購」綠電,再整合分配給大樓內承租企業,避免各企業各自採購的複雜流程。首波將由國泰人壽與新光人壽參與,最快可於今年第三季開始陸續轉供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