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世界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新冠肺炎的全球疫情爆發,所幸在全國防疫人員的努力,與社會大眾的相互配合之下,目前臺灣是少數還能夠正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但在食、衣、住、行、育、樂各個層面,大家無不繃緊神經,任何有關安全衛生的措施,一定認真把關,生怕一個不小心,自己就成了防疫破口。
許多塑膠產品含有分類編號3號的「PVC」,舉凡裝湯的容器、免洗餐具,都含有PVC,但其實這種塑膠遇熱,就會釋放塑化劑,長期接觸下來,容易提高致癌風險。因此環保署預告,從明年11月1日開始,將禁止製造輸入、販售含有PVC材質的平板包材、收容器或是非平板類免洗餐具。
聚氯乙烯(PVC)對人體及環境有害,明(2023)年7月將禁止食品、飲料、調味品、食用油、酒類、保健食品等產品,使用PVC材質包裝。PVC材質的平板包材、回收容器及免洗餐具,未來也將不得製造、輸入及販賣。
為進一步減少免洗餐具用量,環保署預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針對8大類管制對象的免洗餐具,將限制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PLA)材質,原因是PLA要在特定環境才能分解,而且回收時容易與塑膠類混淆;預計8月1日起實施。
台灣一年所消耗的免洗筷超過50億雙,即便現在環保意識抬頭,禁用免洗餐具的新法規也即將上路,免洗餐具仍然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更遑論日本、中國等用量更大的國家,據統計,僅中國一年就生產多達 800 億雙一次性筷子[1]。 在加拿大,有間B型企業試圖改善這樣的現象。他們回收使用過的免洗筷,再製成建築材料,賦予筷子第二生命,打造出屬於竹筷的循環經濟。他們是「ChopValue」。
環保署2018年宣示減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逐步走向2030年全面禁用。資源循環辦公室8/9表示,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未來會結合綠色設計、資源循環,引導市場減塑,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 當時與環保署共同提出減塑時程表的環保團體除表示遺憾,也認為過去目標「超前且負責」,環保署不願正視既有目標,恐為政策宣傳帶來負面效果。
今周刊編按:今年8月起八大類場所將禁用生物可分解塑膠PLA免洗餐具,主因是民眾回收時容易與塑膠類混淆,且PLA要在特定環境才能分解,台灣幾乎沒有相應的堆肥處理設施,多只能焚化處置。 「終結塑膠污染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宏力生化副總經理王舜弘鄭重表示。鑑於國際限塑新法上路,台灣生質與永續材料產業協會(TBSM)周四(7)日舉辦「可堆肥塑膠循環再利用論壇」,呼籲政府更加重視「可堆肥塑膠」的應用。
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塑膠垃圾,卻只有不到10%被回收。人均塑膠垃圾製造大國前三名則依序是美國(每人每年130公斤)、英國(每人每年98.7公斤)、南韓(每人每年88.1公斤)。 為減少塑膠汙染,英國英格蘭地區於10月開始禁止所有攤販使用一次性塑膠,包含所有免洗餐具餐盤。歐盟目標是在2025年前使用1,000萬噸回收塑膠,並在2030年前實現所有塑膠包裝可再利用或易回收,英國雖已脫歐,卻是歐洲國家中較早採行塑料包裝稅的國家,這些措施對台灣企業在歐洲市場的製造和出口可能產生影響,因此值得關注。
專心做永續,他們拿到2億獎金!從工業廢熱回收發電、太陽能冷鏈,5大永續解方一次看
公部門永續長聯盟共識營23日登場!彭啓明:將投入1.8兆推綠色採購、內部碳盤查
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 南山人壽前進COP 29 擔任永續健康領航者
歐盟碳市場年報》2023年ETS收入達1.5兆,收入怎麼用?CBAM又會推高碳價?
開箱日本10大最佳蔬食餐廳!米其林星級主廚、自家菜園取材,哪間是你的菜?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3.其他條件:晨星永續投資評等(Morningstar Sustainability Rating),是針對該基金過去12個月以來的表現決定。
4.50強排名每周會以周績效高低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