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宣布,為避免農地濫種電,以往由地方政府審查的「2到30公頃」農地變更,得改由農委會審查,「2公頃以下」農地除「被其他用地包圍、夾雜的零星農地」之外,可由地方政府同意變更,其餘農地一律不予同意變更。嚴格審查的方向,卻讓光電業者跳腳,批陳「不接地氣」。
當太陽光電業者與養殖漁民都不看好經濟部力推的「漁電共生政策」,陳貴光為何還能獲得國泰投信、新光鋼鐵支持,搶先在嘉義打造三八○公頃的科技養殖園區?
屏東縣政府於2019年規畫全台唯一的「光電專區」,原本要增加光電業者開發誘因,卻因爆發「光電滅農」的爭議而卡關。
能源轉型須加快腳步,地面型光電案場卻接連出現社會爭議。上週五(6日)的「2021新能源論壇」上,光電業者指出,太陽光電的減碳效益是種樹的50倍,呼籲政府適度釋出平地造林地做光電。
泓德能源今日宣布,通過櫃買中心核准,將於 12 月 28 日起登錄興櫃掛牌,成為綠能概念股的一員。同時泓德也公布跨足太陽能、風力發電與電動車市場,並透過電力開發及工程、資產管理與智慧電力服務三大事業體超前部署綠能轉型領域,從太陽光電業者轉型為「智慧綠電公司」。
12月18日的四案公投結果,關乎能源政策的「珍愛藻礁」與「核四重啟」兩公投案結果皆為不通過,顯示「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的能源轉型政策已是社會共識。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呼籲,國內當前能源結構距離2050轉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政府應尊重公投民意所向,積極布局加速能源轉型的腳步。
去年底公投結束,產業界齊聚的共同話題就今(2022)年是否會缺電?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率先跳出來說「明年一定會缺電,但大家做了決定就不要抱怨。」除了郭台銘,企業界董總字輩只要關起門來,都直言:很擔心今年缺電!甚至有蓋電廠經驗的業者直言:缺!缺大了。
為追求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灣正全力往潔淨能源衝刺,但此綠能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不小阻力,為了排除障礙、讓產官學界有效溝通,各方代表在由《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舉辦的《突圍、解方:光電產業系列線上論壇》上,提出當前遭遇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方。
台灣光電業者超過4百家,不少開發商擁有財團資源,或歷史悠久,2016年才成立、沒有「富爸爸」的泓德能源,如何在紅海市場廝殺中脫穎而出?
為推動能源轉型,政府近年積極劃設土地,供太陽光電業者架設太陽能板。但多名學者指出,政府放寬土地使用限制過程不透明,且衝擊農漁民生計與產業,因此80名學者發起連署,呼籲政府能從長計議,來建立明確的綠能發展區位劃設原則與總量管理,並落實資訊公開與社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