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LED 廠富采 (3714-TW) 近期展現循環經濟成果,透過塑膠減量與金屬鎵回收,不僅降低碳排放,也創造經濟效益。在全球鎵供應高度依賴中國、價格波動劇烈的背景下,富采的這項成果帶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建築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37%,而台灣2023年住商部門的碳排放占比則達20.66%,是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的關鍵領域。一起永續科技董事長薛煒立於27日ESG高峰會論壇指出,在節能、創能、儲能與控能4大策略中,透過節能與創能並行,不僅可同步降低碳排與電費,也能透過太陽能自發自用等減碳措施,將減排效益轉化為碳權,為企業開創新的收入來源。
畜牧業常因牛隻產生大量甲烷,成為氣候問題焦點。國際研究發現,在牛隻飼料中添加藻類「海門冬」,可減少9成甲烷排放,台灣有野生海門冬,但分布零散且產量不穩定。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成功開發全台首創的海門冬陸上人工養殖量產技術,有望切入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未來更可望催生來自低碳排牛隻的「低碳乳」。
美國對等關稅將於8月1日正式生效,白宮最新行政命令宣布,川普政府將對台灣輸美商品課徵20%關稅。回顧近月來,美國引發的「關稅海嘯」席捲全球,讓全球經濟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川普關稅政策究竟是否可能降低碳排放?抑或將對全球氣候造成更深遠的負面影響?
冬季的寒意與新年的暖意交織,一年一度的農曆春節又即將到來。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科將醫院積極推行的ESG融入2025年春節值班餐盒菜色的設計中,包括使用當季的食材,選用白肉為主,以及手工製作來降低碳排放量,讓年節的餐桌上不但擺滿豐盛美味的佳餚,也能達成健康促進、環保永續的理念。
碳有價後,各國的碳權交易所陸續成立,政府希望透過碳權交易可提供碳資產供需雙方一個透明議價平台,碳權交易創造出一種市場經濟誘因機制,讓那些無法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企業仍可維持正常企業營業。 然而,所需代價是企業須付出額外的財務成本,以符合監理機關或交易對手對減碳的強制要求。金融機構可思考如何幫助企業順利減碳,更重要的是不能讓交易有漂綠疑慮,透過金融的力量來健全碳權交易機制相形顯得重要。
為減緩人工智慧發展對環境帶來的衝擊,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正嘗試採用木材質的直交集成板(CLT)建造位於北維吉尼亞州的新資料中心,期望以更永續的建築方式降低碳排放。傳統商業建築多使用鋼筋混凝土,而微軟決定在其最新的資料中心部分結構中採用 CLT,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身為企業主或品牌主管,使命驅動(Purpose-driven)行銷或許能有效地幫助品牌在眾多市場競爭者脫穎而出,贏得客戶的忠誠青睞!
巴黎奧運選手村不設冷氣,改用水冷系統,為環保出力,希望減少碳排放。然而,巴黎夏天的日間氣溫可以超過攝氏30度,不少運動員擔憂炎熱潮濕的環境會影響休息,所以美國、德國、澳洲、意大利等代表團將自攜冷氣到巴黎。
台灣碳權交易所力拚4月起陸續推出「第二波國際碳權」商品,其包括多國的森林、海洋水草等多元自然碳權,目的即為了因應蘋果供應鏈的生產需求。 低碳排、碳交易,成了一股環境永續的新潮流。這股潮流,不僅高度影響著國內製造業的供應鏈訂單,同時,許多投資商品也在市場紛紛上架。不過,低碳這類的長期投資題材,現今適合上車嗎?一同來檢視目前相關ETF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