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同步上升,重創全球農業。歐洲遭遇乾旱與河流水位下降,農田壓力創22年新高,運輸受阻推高成本;美國中西部農產穩定,但難彌補全球供應缺口。東亞南北氣候分化,南部穩定、北部高溫乾旱減產風險高。專家警告,影響將延續至第四季,食品與農企需提前備貨與調整策略。
2023年茂宜島大火,乾旱、易燃植被和強風等因素交互作用,火勢猛烈,百人罹難、上千人撤離家園。這場世紀災難過後,夏威夷決心加強防護,因而通過全美第一個為抵禦氣候災害而生的「綠色住宿稅」,這個決定會獲得觀光客支持,或是嚇跑觀光客,仍是未知。
暖化不只讓大氣變得更潮濕,還讓土壤更乾旱。最近在《自然》期刊新研究發現,氣溫愈來愈高,大氣對水的渴望日益加劇,導致土地乾旱更嚴重,這種大氣對水的渴求,使過去 40 年全球乾旱嚴重程度增加 40%。
你是否注意到手中的巧克力越來越貴,甚至正悄悄縮小、吃起來口感不太一樣了?這或許不是錯覺,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巧克力產業面臨嚴峻挑戰。近兩年的可可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全球最大的可可生產國正經歷極端高溫、乾旱、病蟲害的衝擊,導致可可產量急劇下降。
近期洛杉磯大火燒出了許多問題,但最可怕的是如此大規模野火居然是氣候變遷下的新常態。那麼面臨如極端氣候乾旱導致的野火威脅的葡萄酒莊該怎麼做呢?一起來看看,用蚯蚓大軍循環水資源、及轉向再生有機農業固碳減碳種植的酒莊,他們如何定義只生產對人及環境都好的葡萄酒?
氣候變遷加劇,乾燥的天氣更乾、潮溼的天氣更溼,德國的首都柏林開始在旱災與洪災之間搖擺,當局決定在城市底下建造有如東京「地下神殿」的巨型地下水排水系統,將柏林搖身一變成為能調節水量的「海綿城市」。
你知道嗎?要培育一棵「真正」的聖誕樹,需花費6到12年的時間才能成熟。而美國市場每年消耗的聖誕樹數量約有2千萬棵。然而,近來美國多地遭遇乾旱和高溫,許多樹苗無法成長,導致樹農損失數億美元,也讓這項延續近千年的傳統面臨變革。
每年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提醒全球關注土壤健康的重要性。適逢「土壤日」設立10週年,第16屆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締約方會議(UNCCD COP16)於2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召開,阿拉伯協調小組(Arab Coordination Group)承諾投入100億美元,用於對抗土地退化、沙漠化與乾旱問題。
亞馬遜河近期面臨極端乾旱,流域創下歷史最低水位,導致附近300座城市陷入嚴重危機。河道乾涸不只影響居民用水和生計,也威脅瀕危物種粉紅豚大量死亡,專家預計亞馬遜河水位最快2026年後才能恢復正常。
非洲南部國家納米比亞(Namibia)發生百年一遇的嚴重乾旱,近半數人口陷入飢餓。為了應對糧食危機,中央政府計劃宰殺大象、斑馬、河馬等723頭野生動物,供民眾充飢。據悉,目前在政府承包商與專業獵人合作下,已捕殺157隻野生動物,預計可提供超過5萬公斤的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