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如同企業經營,盼彼此成永續同路人
《今周刊》於今(25)日舉辦《ESG永續台灣國際峰會2024秋季場》,主題聚焦「綠色引擎:ESG實戰指南」,活動邀請有犀牛盾共同創辦人、產品開發暨供應鏈管理副總經理王靖諭,以「循環經濟商業模式:重塑永續新藍海」為題進行專題分享。
王靖諭在演講開始前提到自己最近愛上了跑步,並感受到與企業經營的相似之處。他形容跑步的孤獨感,正如品牌經營中每一步的努力,只有自己知道是否全力以赴。
他也分享了自己完成人生第一個半馬的經歷,設定在兩小時內完成的目標。儘管他是扁平足,跑步過程中感到疼痛,但仍然堅持下去,並與一位優秀的跑者同行,這位跑者最終以兩小時的成績協助他完成賽事,讓他感受到在追求永續的道路上,無論快慢,大家都在努力,彼此都是對方的支持者。
犀牛盾的綠色願景,從塑膠管理實踐循環經濟
犀牛盾是一家擁有600名員工的台灣手機殼品牌公司,主要從事外銷業務,產品在法國和德國市場中名列前茅,累計擁有超過一千萬的用戶,為了支持永續發展的願景,公司建立了研發生產中心,開發環保材料和技術,並在各地開設了10間門市作為產品回收的據點,促進資源的再利用。
在談到企業的願景時,負責產品生命週期、供應鏈管理的王靖諭強調,犀牛盾不僅希望成為保護科技裝置的品牌,更希望能夠保護地球。
他指出,企業必須找到一個有效的支點,既能連結產品,又能與外界建立聯繫。對犀牛盾而言,這支點就是塑膠管理。他將塑膠管理分為三個維度:考古塑膠、當前塑膠的使用情況,以及未來新材料的發展。
王靖諭指出,當前產業面臨的挑戰是每年有十億個塑膠殼被製造,而這些手機殼隨著手機的更迭最終會成為垃圾。他提到,手機殼幾乎100%都是用雙料製作,使得回收成本高昂,材料分類的困難也增加了重新生產的挑戰。
犀牛盾循環產品標準。王靖諭簡報
不只要投胎再生,犀牛盾籲要「超渡」塑膠產品
因此,犀牛盾選擇了反其道而行,建立自己的工廠研發中心,從源頭開始進行單一材料的設計,並調配永續材料的配方,實現封閉循環,過程可以經過至少六次以上的循環。
王靖諭提到,企業內部的600名員工就是在這三個維度中尋找解決方案。例如,當公司舉辦淨灘活動時,會將回收的塑膠進行分類,並應用到產品中。此外,企業也在與外部實驗單位合作,進行未來新材料塑膠的產品研發。
王靖諭強調,儘管犀牛盾的產品屬於快消品,但仍然盡可能提升耐用性,因此遵循單一材料的永續循環標準,並確保產品具備抗衝擊功能、軍規防護標準、無毒無塑化劑的要求,以及食品級容器標準,希望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
犀牛盾從材料源頭到循環再生製程由自家管理。王靖諭簡報
「犀牛盾的手機殼設計採用單一材料,而這些材料應該受到總量管制並進行循環設計。」王靖諭說,犀牛盾已經實現了100%的單一材料使用,且這些材料能夠被打碎並重新利用至少六次,這是在永續發展上取得的小小成績單。
「我們負責產品的生老病死,加上投胎再生,」王靖諭期許未來能夠「超渡」這些塑膠產品,而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但犀牛盾希望讓手機殼成為下個寶特瓶產業,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