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A.J.Meyer能源與經濟發展教授Robert N. Stavins表示,氣候變遷已是影響全球共有財的問題,因此,國際甚至全球合作至關重要,國家通常扮演著關鍵角色。即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減少5%,暖化速度的減緩程度也要等20年後才有感,氣候政策的最大效益是長期效益,但氣候政策和減緩措施的成本卻近在眼前,兩者結合造成政治難題。
Robert N. Stavins說明,COP26的主要議題與成果,分為四大類別:大眾媒體、與會代表、政策研究者,以及所有人關注的主要議題。首要議題就是各國提出的新舊國家自定貢獻(NDC),加總後是否可實現《巴黎協定》的2度C目標。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巴黎協定》以前,本來到本世紀末全球預計將升溫3.7度C,若第一版NDC能實現,預計全球升溫幅度將降至2.7度C;若新版NDC能實現,則進一步降至2.4度C,升溫幅度還有望降至1.8度C,但前提是多國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
英國首相強生是COP26的東道主,認為此次會議是「最後希望」,希望締約國在2021年提出更高的NDC,但結果顯然不如他所願,特別是中國並未提出新的NDC。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A.J.Meyer能源與經濟發展教授Robert N. Stavins。(圖片來源:攝影/蕭芃凱)
Robert N. Stavins指出,格拉斯哥會議落幕後,美國、歐盟和英國都表示2022年不會提出更高的NDC。COP26聲明將減少使用未減排的煤炭,所謂「未減排」指的是未採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同時減少效率不彰的化石燃料補助。
與會代表看重融資議題,代表團則關注「損害賠償」,指的是即便排放量減至零,衝擊已造成,不是所有衝擊都可透過調適處理,既不一定可透過融資條款解決,還是需要支付損害賠償金。
普遍認為,對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國家而言這很重要,特別是小島國家,不僅造成經濟損失,更威脅到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排放大國,包含美國、歐盟和中國,卻認為「損害賠償」等同無止盡要求他們對惡劣天氣負責。
政策研究者關注美中兩國是否可重新共同領導全球的氣候政策,重回合作的精神和實際行動,歐巴馬任內兩國間是合作關係,當年在美中合作帶領下,才通過《巴黎協定》。川普任內兩國轉為對峙,在拜登上台後仍持續,但在氣候變遷方面,美中處境相似,採取措施也類似。成果是美中無預警發表聯合宣言,但沒有提出更高目標,對談判無任何影響,也沒有影響其他國家。
政策研究者關注的另一議題是,《巴黎協定》關於碳交易市場的規定,終於有了合理條文。
除了UNFCCC以外,已有103個國家簽署《全球甲烷承諾》,承諾2030年的甲烷排放量要比2020年減量30%,雖然甲烷在大氣層停留的時間較短,卻會大幅增溫,可惜中國並未簽署《全球甲烷承諾》,如何衡量是否遵守甲烷減排承諾,也不得而知。
最後,所有人都關注的議題,對於代表團、公民社會代表和媒體來說,到底拜登政府提出的高標準NDC,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要比2005年減量50%至52%,這目標是否只要實施合理政策就能實現?
Robert N. Stavins認為,顯然不太可能,實施合理政策還不夠。他解釋,美國NDC達標的唯一方法是大幅修法,但顯然可能性很低,參議院的預算協調程序所需的51票應該拿不到,氣候立法則須60票。但在美國,與氣候無關的法律也有可能減排,美國有《基礎建設法案》,參眾兩院已通過,總統已簽署生效,包括電網升級、撥款建立電動車充電站等。
還有其他獲得兩黨共識的氣候立法,雖不屬於重大氣候法案,但具有政治可行性,特別是租稅誘因,即補助,增加目前已有的風電和太陽能補助,或針對碳捕捉和儲存的補助,核能補助、技術倡議、電動車補助等,其中部分屬於《基礎建設法案》的內容。
拜登政府的NDC,即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要比2005年減量50至52%,因此,只能選擇採取法規途徑,行政部門單方面就可採取行動,無須經由國會立法。
事實上,2020年12月,川普任內,法律本就將有新規定,將在美國實施《蒙特婁議定書》的《基加利修正案》。關於CFC的規定,如在全球實施,可讓全球暖化降低0.5度C。
最後是經濟學家很關注的重新計算碳的社會成本,本來是50美元,川普政府透過各種手段把成本降到1美元,現在恢復到51美元,Robert N. Stavins認為此後每噸會漲到100美元。
不過,Robert N. Stavins仍對未來美國政策行動感到樂觀,認為美國在政策方面會有所努力,在於本屆政府看來很尊重科學等領域專家,最優6秀的科學家、律師甚至經濟學家,應有機會規畫出穩健的氣候政策,同時具政治可行性。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圖片來源:攝影/蕭芃凱)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表示,行政院目前在2050年轉型路徑上,有4轉型(能源、產業、生活、社會)、2變革(科技研發、氣候法制)。
他指出,能源轉型,是淨零轉型的基礎,追求能源供應穩定安全,電網更有韌性;產業轉型相對重要,讓台灣的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更有競爭力。
國際能源總署IEA提到,2050年要做到淨零碳排要分兩階段,為2030年前極大化已成熟技術,同時布局2030後的新技術。台灣淨零轉型路徑依此原則,2030年前極大化目前的成果,基礎與應用研究要做未來發展布局;法制面,去年環保署提出溫管法預告版本,會把2050年淨零碳排法規正式入法。
經濟部提出「2x2低碳架構」,先以現有技術朝向低碳,未來新技術發展再走向零碳,太陽風電離岸風電加大規模,產業面2030年前就既有技術必要轉型,新製程替代能源應用等,後續會再推出。
游振偉說,要做到2050年淨零碳排,絕非只有產業部門,所有人都要從現在開始加入。
能源轉型,太陽光電2025年要達到20GW,2026年至2030年每年2GW,未來新建築會把屋頂整合太陽光電設置,地面採一底兩用設置太陽光電。2030年後,陸續研發新技術 提高單位面積發揮效力,新技術出來後,太陽能板以20年為周期,需要汰舊換新時, 可用新技術做太陽模組。
離岸風電,2025年可達5.6GW,去年啟動第三階段離岸風電規劃建置,目前陸續進行環評中,2026年至2035年每年釋出1.5GW設置廠址,未來設置希望能透過技術提升大型化,同樣在20年周期到後,更新時能用新技術提供充分能源。
低碳到零碳,台灣是獨立電網,電網穩定相對重要,從燃氣+CCUS、導入氫能發電燃煤混氨+CCUS,最後轉安全備用。
製造部門則從3面向著手:製程改善、能源轉換(電力擴大使用綠電,燃料擴大使用天然氣及生質能)、循環經濟。
▲永豐金控董事長陳思寬。(圖片來源:攝影/陳睿緯)
永豐金控董事長陳思寬從金控業角度與立場指出,氣候行動已成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全球合作,企業淨零策略考量的4大面向,分別為:合規、優化、重塑、領導。
合規,呼應永續潮流符合監管要求,需要 基層與企業站在同一陣線;優化,訂定減碳目標、建立管理機制,永豐成立跨子公司與跨部門成立減碳專案辦公室;重塑,掌握淨零商機,開發商品服務,把淨零納入營運戰略,提供新創資金與援助;領導,提升氣候意識,促進低碳轉型。
陳思寬透露,國際金融業超過20%都宣示淨零,台灣也有多家同業呼應國際倡議,永豐承諾,2030年前,達成自身營運淨零排放,2050年前達成全資產組合淨零排放。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圖片來源:攝影/蕭芃凱)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表示,勤業眾信去年8月發布氣候變遷相關報告,針對台灣進行分析,經濟活動受影響最大五大產業(服務業、製造業、傳統能源產業、零售觀光 建築)占台灣當前產值95%,未來30年平均每年造成GDP損失2.5%。
台灣2020年發布公司治理3.0及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2021年公告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今年3月,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規劃2027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查證。2022年台灣淨零探排路徑圖即將發布,2030年前達到節能、綠能及減碳極大化目標。
如何有效減少溫室氣體?陳盈州指出,全球淨零排放治理的解方,第一,市場為本解方,常見為碳定價(碳稅碳費碳交易);第二科技為本解方,例如碳捕捉與封存、合成甲烷、氫能;第三自然為本解方,地球實際上為巨大碳庫;第四,行為為本解方,IPCC推估,如全球有10%至30%人承諾低太生活,形成新規範有助於減碳。
氣候變遷兩大因應策略:減緩策略,改變營運方式或設施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減碳技術等;調適策略,透過預先防範保護企業降低未來氣候衝擊條件。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瑞隆。(圖片來源:攝影/陳睿緯)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瑞隆指出,目前136國家或地區已宣示NetZero淨零碳排的承諾,台灣去年研擬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內20多家企業成立TANZE台灣淨零行動聯盟。
他認為,因應氣候變遷企業須勇於面對,中石化2005年起推動減碳,2018年起依據國家溫室氣體減量方案推動內控減量,目前已投入32.9億元經費,2025年內控減量目標為15%,同時建置碳排放模組即時掌握碳排狀況,廠區致力綠色轉型。
▲ICDI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圖片來源:攝影/蕭芃凱)
上午最後的交流環節,ICDI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提到,去年蔡英文總統說2050年淨零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今天則說2050年是全世界的挑戰也是台灣的挑戰。
他指出,COP會議今年底將在埃及舉辦,如要達到2050年淨零,接下來要看2030年全球碳排要減到一半甚至低標40%,等於2022年每個國家與產業接下來一年要減3%。
面對之後的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應用,台灣目前有何具體做法與目標?游振偉再次強調,能源轉型是淨零基礎,IEA說若2050年要淨零,再生能源要占70%以上,對台灣是個挑戰,第一還是要先穩定供電,再求再生能源配比最佳化。
趙恭岳詢問,因應未來產業需求,綠電供給可能對產業來說非常需要,關於目前現有綠電供給跟未來,企業端看法為何?
陳瑞隆表示,優先順序應是從製程方面改善碳排,改善現有設備降低其能耗;再來,石化產業用了很多水蒸氣,如何將其用量降低甚至降到零也很重要。他說,二氧化碳捕捉後還可當成產品出售,不但減排還可將氣體做販售,為公司取得更多利潤,如何透過技術演進及產品研發,將原溫室氣體轉化成輔助其他產業發展也是一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