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與全球碳移除浪潮:生物炭正式站上國際主舞台
巴西之所以高度重視生物炭(biochar),也是基於國家結構的現實:巴西是農林業大國,每年產生大量農廢與木材副產物,而這些資源正是生物炭的主要原料。
小百科:生物炭由木頭、竹子、稻殼等生物質經高溫熱裂解生成,可提升土壤固碳力、改善養分與水分滯留,並將二氧化碳以固態形式長期儲存。
巴西國營能源規劃研究機構(EPE)於2024年發布的報告更明白指出,生物炭具備「改善土壤、提升作物韌性、減少農廢焚燒」等環境效益,同時可透過國際標準形成高品質碳信用,是推動農村經濟與巴西淨零目標的關鍵技術。
而真正促使生物炭成為熱門焦點之一,是全球碳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各國企業對CDR的需求正呈現爆炸式成長。科技巨頭如Microsoft、Google、Meta,金融機構如JPMorgan、HSBC,以至於歐洲的零售品牌,都開始投資「長期且可驗證的碳移除」。
企業已愈來愈明白,僅靠減排不足以達成淨零,必須同時購買真正能移除CO₂的解決方案。而在眾多可用技術中,生物炭具備成本穩定、技術成熟、可大規模生產的特性,因此成為最具落地性的CDR工具之一。
你可能會想看:生物炭是什麼?微軟、Google都在搶購,全球六成供應已被長期鎖定,再晚有錢也買不到
微軟今年5月與 Exomad Green 簽下全球最大生物炭碳去除協議,將在十年內透過生物炭永久封存二氧化碳。 圖片來源:Exomad Green
循環經濟視角:生物炭不只是技術,更是一套完整的永續經濟系統
生物炭之所以能成為氣候治理關鍵工具,其本質在於它完整體現了「循環經濟」。傳統線性經濟模式下,農林廢棄物常以焚燒、掩埋或棄置方式處理,不僅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也造成空污與土地負擔。而生物炭循環經濟理論強調:將原本造成環境負擔的生物質,轉化為具生態與經濟價值的長期資源。
透過低氧熱解,稻殼、木屑、蔬果廢料等生物質被轉化為穩定、富含碳的固態材料;過程中產出的木醋液或氣體能源也能再利用於農業或熱能供應。其核心價值在於生物炭可在土壤中形成「碳的循環錨定(carbon locking)」效果,可將碳鎖定百年以上,不再回到大氣。
同時,生物炭能提升土壤保水、肥力、微生物多樣性,減少化肥需求,進一步形成「生產力循環」。
最終,經MRV(監測、報告、驗證)證實的碳封存,還能形成碳移除信用(CDR credits),進入國際碳市場,為農民、企業與社區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如同歐盟BS 8001所強調,循環經濟不僅是減廢,更是讓整個系統成為「永續驅動的閉鎖式循環」。生物炭正是該理論在農業與碳市場中的具體實踐。
這一機制被ICVCM、Verra、Puro.earth等國際標準認定為「高完整性碳移除」,也因此成為國際買家最願意採購的CDR類型。
台灣的戰略定位:技術+標準+市場的高品質CDR新角色
在這股全球CDR浪潮中,台灣即使不是農業大國,但卻擁有進入碳移除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優勢。台灣長期在材料工程、熱解技術、感測系統與精密製造上具有強大基礎,加上碳分析、土壤檢測與MRV技術成熟,使台灣天然適合從CDR的「技術端」切入。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生物炭與CDR示範案例是位於中台灣光泰環能(TCHAR),它以在地廢木材與農廢生產生物炭,並成功跨足建材、運動器材與材料研發等應用場景,展現出台灣能夠將生物炭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能力。
光泰環能也是國內第一家獲得歐洲EBC(The European Biochar Certificate)的生物炭認證,其設定目標在2032年前移除100萬噸CO₂,並以生物炭參與全球碳權市場。
台灣的企業也因供應鏈脫碳、SBTi需求、以及CBAM等國際規範的壓力,對高品質碳移除信用有實際需求。這讓台灣本地生物炭專案不只是技術展示,而是與企業淨零策略直接相關,具有即時市場。
在這股全球CDR浪潮中,台灣即使不是農業大國,但卻擁有進入碳移除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優勢。圖片來源:光泰環能官網
東南亞的量產優勢:原料、土地與成本構成的全球生物炭基地
如果說台灣在CDR中扮演技術與品質端的角色,那麼東南亞——尤其越南、印尼、泰國——則是生物炭供應鏈的關鍵量產基地。東南亞擁有巨大且集中度高的農林廢棄物,產量龐大且穩定,原料成本極低,甚至常因焚燒與棄置造成環境問題,反而使生物炭成為替代方案。
土地取得成本低、工廠建置成本低,使得東南亞能建構大型連續式熱解工廠,形成全球最具成本競爭力的CDR供應區域。政策方面,越南與印尼逐步建立國家碳市場,新加坡的Climate Impact X則以國際級碳權交易平台吸引歐美買家,使東南亞更具出口彈性與市場效率。
大規模CDR採購者(如國際科技企業、金融機構、碳移除基金)需要大量、可預測、成本控制良好的碳移除量,因此東南亞成為其主要採購來源;台灣則可以在技術與品質端提供合作,兩者並非競爭,而是天然互補。
新南向政策下的合作藍圖
在國際碳移除的競局中,台灣與東南亞其實形成了一條跨國生物炭供應鏈。它成為各國農業政策中的工具,台灣負責「技術、設備、品質與標準」,被國際買家認可;東南亞則負責「原料、產能與規模」,因應歐美大型企業的高需求而成為全球的供應中心。
這也使生物炭成為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戰略工具,不再只是製造或投資,而是建立跨國氣候合作、生產鏈整合與碳權共同開發的合作模式。
在這股國際潮流下,生物炭納入全球氣候治理的方式之一,台灣與東南亞則站在一個生物炭發展的有利位置。台灣若能深化技術輸出、加強與東南亞合作、並持續推動高品質生物炭專案,就有機會在全球碳移除及日後碳權市場上站穩腳步,進一步引領碳權交易。
專欄作者|白佩華
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18年,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風險管理輔導及政治風險前瞻。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