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周二(4/8)舉辦第四屆「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邀請各產業、各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如何透過數位科技,打造完善能源效率解決方案,並接軌國際區趨勢,同時攜手產業建構氫氨產業鏈。
工研院長劉文雄點出:「台灣不能再被價格追著跑,一直想著怎麼和別人比價格,應拋棄紅海競爭思維,尋求創新,找出藍海。」台灣未來要在全球減碳趨勢佔有一席之地,同時要以科技實力,引領亞洲甚至全球綠色轉型。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也點出,透過AI、半導體賦能淨零轉型,不僅是節能減碳的解方,更可能是川普關稅戰的解方,讓台灣可以利用綠色競爭力,突破國際困境。
工研院長劉文雄表示,國際能源署(IEA)把「能源效率」視為邁向淨零的「首要能源」。
如何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與成本,能替經濟、能源與環境帶來三贏效應。他認為,當各國都把能源效率視為政策目標,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自然不能落後。
半導體、AI賦能淨零 綠色競爭力助台灣突圍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表示,能源效率提升,對於達到2050淨零減碳相當重要。人類遇到的議題,其實都是透過科技解決,此次論壇對於百工百業,淨零減碳達到很好效果,讓產業朝AI智慧化、淨零的雙軸轉型。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台灣淨零轉型的最大優勢就是半導體與AI技術,將這樣的優勢賦能到淨零碳排,同時也是川普新關稅政策的解方。她解釋,產業競爭力要提升除了數位轉型,打造綠色競爭力也會是台灣突破國際困境的途徑。
美國關稅來勢洶洶 工研院:別再打價格戰,尋找「新藍海」
近期,美國對等關稅來勢洶洶,打亂全球供應鏈,讓全球企業焦慮。劉文雄點出:「台灣不能再被價格追著跑,應拋棄紅海競爭思維,尋求創新,找出藍海。」他也同意,台灣應「先謀後動」,好好冷靜下來。
他點出,過去在1930年代、1980年代的雷根政府,美國也曾經和國際發生關稅角力。因此,他認為這只是一個陣痛期,只是希望它愈短愈好。
工研院將透過三策略支持產業發展。第一,以關鍵技術開發者角色,挖掘利基市場,鏈結技術轉移。第二,在全球佈局上,工研院能擔任橋樑,協助台灣企業與國際夥伴合作,第三,產業轉型關鍵期,將技術力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劉文雄表示,這次論壇聚焦數位科技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展出關鍵技術,追求環境永續。他強調,台灣未來要在全球減碳趨勢佔有一席之地,同時要以科技實力,引領亞洲甚至全球綠色轉型。
數位科技助攻深度節能 中華電信打造能源監控中心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分享,必須先了解能源使用、運輸、儲存的狀態,只要輔以AI分析,就能以最低成本達到深度節能。他指出,只要透過IoT裝置,連結空調、產線、冷鏈冷藏、照明、人流等環境因素,就能快速做出節能決策。
中華電信研究院資通技術整合處長呂光欽就分享,中華電信每期要收到近6萬張的電費帳單,統計設備、機房、機構的用電量,是一件艱難的任務。剛開始中華電信節能減碳都鎖定在建物節能,但經過統計才發現,通訊機房其實佔了8成用電,因此中華電信開始改變策略。
呂光欽說明,中華電信打造了全區能源監控中心,即時擷取所有建物、通訊機房設備用電資訊,打造用電KPI數據、排名,讓對節能興致缺缺的基層營運處,也開始落實用電管理,甚至主動要求總公司協助解決能源問題。
導入EMS節能系統 家樂福蘇小真:未來將有「數位節能設計師」
家樂福在全台有67家量販店、244家超市及其餘22據點,家樂福永續長蘇小真分享,由於家樂福旗下店家使用的系統都不相同,目前已在64處超市導入EMS系統。
蘇小真分享,透過電力監視、照明系統、空氣品質,因應時間來改變。家樂福先從超市開始,接下來會慢慢導入量販店。譬如,家樂福東湖店做了空調調度改變,2024年使用度數就下降了7.7%。
蘇小真點出,數位節能開始從大型製造業走入零售業,變數比較複雜。因此,她認為未來會有一種職能是「數位節能設計師」,有許多商場、商家,會需要理解建築、設備該如何規劃,並導入EMS增設。
中鋼拚2050碳中和 建置自有開源模型
中鋼技術助理副總陳宗榮則是分享,中鋼已提出短中長程的減碳策略,希望在2050達到碳中和。
陳宗榮說明,打造深度節能也勢必需要新的工作流程,因此中鋼2022年就成立碳中和推動小組,開始進行跨部門協同合作,為了推動AI,2023年開始推動數位轉型小組,明確定義不同階段該做到何種減碳目標。
建築碳排佔37% 內政部:公有建案2026達成近乎淨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說明,建築產生的碳排量就佔了37%,因此,建築減碳不可或缺。政府為了帶頭示範,內政部不僅訂出建築能效標準,一級節能建築等於節能50%,輔以再生能源即可達碳中和。
王榮進分享,原本預計2030年預計所有政府新有建物,達1級或近零碳標準,目前可望提前在2026年7月可提前達成。
三葉造漆總經理林麗卿則表示,建築能耗佔4成,包含建造過程的能耗,以及使用時的能耗,其中,供暖、製冷的能耗消耗最大。三葉造漆使用的節能塗料,能夠透過水性仿石漆、隔熱塗料、光反射塗料,協助建築達到碳中和目標。
林麗卿說明,使用天然石材當建材,從製程、運送過程推算,粗估每平方米會產生12到20公斤的碳排放量。相較之下。仿石漆的碳排放量,僅約3公斤左右。
復盛技術總監黃詣超分享,空調設備是節能的主要戰場,復盛主要打造空壓設備,與工研院合作打造了首台MIT磁浮離心冰水機,達到1級能效,比傳統冰水主機輕、碳排少,目前也外銷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