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福島130萬噸核廢水8/24排放!秋刀魚場將首當其衝..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漁獲食安把關措施是什麼?

福島核廢水排入海「持續30年」!秋刀魚場首當其衝..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漁獲食安如何把關?
撰文: 太報/洪敏隆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8-22

日本預計8/24排放福島核電廠含氚的核廢水,因應這項超過130萬噸、需花30至40年時間才能排放完畢的排放計畫,台灣這兩年的籌備規劃建置,是否已做好各種監測及預防機制?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嚴重核災事故,爐心內所有核燃料都已熔毀,為使熔毀核燃料保持在穩定狀態,必須持續注水冷卻,每天以140噸持續增加的含氚核廢水日積月累,電廠內超過千座的儲存槽早已全滿,日本政府2021年4月宣布,決定2年後將福島核廢水以海洋排放方式,分批排入海中。


最快8月啟動核廢水排海 預計30、40年才能排完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TPECO)去年(2022)8月開始興建福島含氚廢水整體排放設施與設備,今年6月27日完成試運轉測試,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NRA)已於7月7日核發設施檢查合格證書給東電;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7月也宣布此項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原總的安全標準;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預計最快8月就會啟動核廢水排海作業。

 


日本核廢水最快8月排放入海,恐對海洋生態造成衝擊。照片取自東電網站


日本政府承諾含氚廢水排放入海,會採過濾及海水稀釋等方式,將氚的濃度低於日本排放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也就是水中氚濃度小於每公升1500貝克,每年的氚排放量不超過福島第一核電廠運轉時的22兆貝克,排放也會確認水中除氚以外的核種濃度都符合法規標準,藉由海底隧道排放到離岸1公里處。

不過,福島含氚廢水總水量超過130萬頓,預計要花30、40年才能排放完畢,針對這麼長期的排放計畫,長期下來對海洋生態及我國海洋漁業的影響為何?台灣是否建立長期且可靠的監測機制?

 

你可能也想看:
日本福島核廢水即將排放,為何有些人贊成,有些人卻急跳腳?一文讀懂來龍去脈


海水取樣監測增至107點 提供未來7天濃度擴散預報


兩年前,日本宣布將排放核廢水入海,我國政府就由原能會召集農委會漁業署、交通部氣象局、海委會等單位定期召開「核災含氚廢水排放跨部會因應會議」,並因應日本最快8月的排放計畫,7月26日最近一次會議確認相關因應機制已就緒。

 


日本核廢水排放規畫。取自東電簡報

 

跨部會小組訂定執行源頭掌握、強化監測、擴散預報及資訊公開等4項配套措施。源頭掌握部分,加強與日本聯繫,並持續密切注意其排放作業;強化監測部分,擴大我國海域海水取樣監測點位,從兩年前的33點增加至107點,建置生物氚檢測實驗室,增加水產、漁產檢測等;擴散預報部分,將配合排放時程提供「未來7天濃度擴散預報」;資訊公開部分,在網站平台公開海域燈號,以國際標準的十分之一與百分之一分別訂定為紅燈與淺綠燈,提早預警。

原能會表示,福島含氚廢水隨海水流動,距離排放口近的區域,受到的輻射影響較大;遠離排放口的區域則會因洋流的流向與海水的擴散,受到的輻射影響則會隨距離增加,影響越來越低。

為了解日本含氚廢水排放後傳輸的路徑與對我國海域可能的影響,原能會與氣象局以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10年歷史洋流資料進行評估推斷,主要的含氚廢水,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部分會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台灣附近海域才會增加低微的氚濃度,最大氚濃度在排放4年後,估約在100萬分之1 ,遠低於台灣海域氚環境背景平均值,以及輻射儀器偵測極限,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極為低微,幾近可忽略程度。

 


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規劃


4年後才會影響台灣?學者指「過於樂觀」


「預估福島核廢水排放4年後才會抵達台灣鄰近地區,是『過於樂觀』!」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朝榮在紐西蘭、澳洲與台灣三地的科技媒體中心(SMC,Science Media Center)6月21日共同舉辦線上記者會中指出,以過去實際觀測與模擬海洋數值為例,評估福島核廢水在排放後約1年內就會抵達台灣附近海域。

吳朝榮指出,日本福島排放的含氚水理論上會進入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系統,模擬從日本北方到美國加州外海大約需要2至3年,但這是依循最外圈、最大規模環流的情況。若含氚水進入內圈的小規模環流系統,從日本到台灣附近海域的速度會更快,實際上觀測的結果比模擬更快速;例如日本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爆發後,噴發的浮石僅用約2個月,就向西移動1300公里抵達沖繩海域,噴發4個月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在東、西部海岸和漁港都能看到大量的浮石。

吳朝榮表示,實際觀測的案例說明了,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移動速度比預期來得快,顯示海洋中有除了已知的環流、渦旋、擴散等傳輸方式外,還有其他未知、更快速的傳輸方式。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教授陳鎮東回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問題時也指出,除了洋流的途徑外,氚也可能被風輸送,若經由此途徑,可能幾天內就可以抵達台灣。

 


台灣因應日本福島核廢水措施


「就像今年7月下旬影響台灣的杜蘇芮颱風,不同專家分析的路徑、時間都不同。」不具名的原能會官員表示,尊重所有專家的不同意見,就跟颱風一樣,不確定因素很多,沒有人可百分百精準預測。他強調,未來日本排放含氚廢水後,會持續每日進行放射性物質衝擊潛勢分析,及輻射擴散衝擊潛勢預報,以預測含氚廢水流動路徑與影響範圍,以及抵達台灣周遭海域的可能時間與放射性物質濃度。


檢測生物氚要14個工作天 海水監測也有時間落差


台灣雖然在今年5月建立第一座檢測生物氚的實驗室,不過相較於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全台共有7座實驗室,1年共可檢測多達7萬件之多,1年生物氚檢測的量能卻只有500件,與食品輻射檢測相差140倍,是否足以因應未來日本核廢水排放後所要檢測的需求?

原能會輻射防護處簡任技正林貞絢對此回應,有別於食品檢測都可以在1天內完成,生物氚的檢測比較複雜,約需要14個工作天,這還不包括船期。檢測長主因是生物樣本需經過冷凍乾燥,在低溫、真空狀態下,將冷凍後凝結在生物體中的水分昇華為水蒸氣,再將其取出,以量測水中氚含量,未來將針對漁產、水產食品、海域生態樣本的氚含量檢測。

 


台灣的氚檢測實驗室。原能會提供

 


檢測氚的儀器設備。原能會提供

 

林貞絢強調,國際文獻顯示,氚在生物體內不會累積,會跟環境中的氚達到平衡,因此重點不會只擺在測生物氚,而是會測海水的氚,預計1年會執行400多件海水氚的取樣跟檢測,所需時間約1至2個工作天。

因此,因應福島核廢水建置的公開資訊平台網站,顯示的燈號無法像原能會原本就有的全天候24小時自動環境輻射監測系統,或是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可以立即提供即時資訊供民眾判斷,檢測取樣的往返的船期加上檢測工作天數,可能會出現提供資訊有4至7天的時間落差。

原能會解釋,海水或生物體中的雜質也會影響檢測結果,因此無法在環境中自動監測,需將樣本透過實驗室技術分析。

福島核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種,除氚以外,還有7個主要核種:銫-134、銫-137、鍶-90、鈷-60、釕-106、銻-125、碘-129。

漁業署表示,含氚廢水排放後可能隨著洋流擴散,後續影響目前尚未可知,經評估分析相關海域現行漁業作業情形,受影響包括秋刀魚、赤魷、鮪類、旗魚類、鯊魚類、鬼頭刀、鯖鰺、白帶魚、烏魚、鎖管等重要經濟物種,這些魚種1年產值約140億元,未來會加強調查分析並監控漁場狀況。

 


檢測海洋生物是否有受到核輻射影響,必須取樣運回台灣實驗室檢測。原能會提供

由於我國遠洋捕撈秋刀魚季的傳統作業漁場,是日本北海道以東,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以南之西北太平洋公海水域,距日本福島核電廠約有400海浬 (約720公里),未來日本排放核廢水,這個漁場捕撈將會是首當其衝。

漁業署說,福島核災發生後,截至今年上半年共針對我國洄游性魚類及北太平洋公海捕撈返台的秋刀魚進行魚體檢測,共檢測3286件漁產的銫-134及銫-137均小於最低可測值,符合安全標準規定,未來福島核廢水排放後,也會列為重點檢測項目,確保漁民權益,也讓民眾食漁安心。

 


我國撈捕秋刀魚的魚漁場與福島核電廠距離較近。翻攝漁業署簡報


影響國人對水產品疑慮 漁民籲政府強硬向日抗議


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說,日本一旦排放核廢水入海,影響的不僅是各國消費者對於日本進口水產品的信心,台灣消費者也會對自己國產的水產品產生疑慮,影響到水產品的價格及消費習慣,政府應該更強硬向日本抗議。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批評,海洋無國界,日本排放核廢水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政府雖然說會加強檢測,但要取信於民,還是應該要聯合其他鄰近國家,共同建議日本成立跨國監督小組,確保排放是符合相關標準,否則一旦中國、烏克蘭等國也比照日本這麼粗糙作法將大量核廢水排放入海,未來海洋生態勢必會造成很大浩劫。

原能會表示,未來氚水排放後,台灣會依海域按季、分區抽驗代表性魚種監測,若漁產品的銫-134與銫-137檢出異常值,將立即提高該魚種檢驗頻度,若超過衛福部公告的容許量(每公斤100貝克),將通報並依《食安法》追查流向、禁售及回收,後續也會提高漁獲區域檢驗件數,釐清個案與探究因果。

日本核廢水排放入海的衝擊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但要如何繼續維持各種漁獲的食品安全、讓消費者持續對台灣漁貨有充分的信心,政府兩年的超前部署仍有不足,必須持續精進監測、檢測及更公開的數據資料,將日本氚水排放對台灣的可能影響降至最低。

 

延伸閱讀:

【從碳焦慮到碳興奮5-5】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台灣碳權交易所長什麼樣?有法可管嗎?

【從碳焦慮到碳興奮5-1】台灣碳權交易所來了!但沒有管制,就沒有碳權,哪來的碳交易?

 

※本文授權自太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