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夏天不開冷氣也能清涼生活!學習運用自然力「與熱共生」,打造永續涼爽的居家降溫解方

夏天不開冷氣也能清涼生活!學習運用自然力「與熱共生」,打造永續涼爽的居家降溫解方
撰文: 吳佩芝     分類:低碳綠色生活     圖檔來源:吳佩芝提供 日期:2025-05-23

說到五月天,腦海中總是響起他們充滿力量與青春的旋律,像一陣熱情的浪潮湧來,讓人忍不住跟著節奏擺動。那種青春的活力、對夢想的渴望,就像五月的天空一樣,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熱情的陽光。

一如往常哼著歌早晨走進花園,身處佛羅里達的五月天,那份熱情可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毒辣辣的陽光,曬在我園藝專用的UV防曬衣上,不到9點就已經揮汗如雨,感覺眼睛裡的僅存了淚液也快被蒸發掉了,血管裡的血液奔騰著,催促著我趕快躲回屋裡吹冷氣。趕著結束手邊的種植工作,環顧四周,紅面番鴨媽媽帶著剛出生一個月的鴨寶寶們躲在河邊的大橡樹下乘涼、松鼠則一如往常的沿著圍牆旁的各類椰子樹叢繼續尋找食物及嬉鬧。

轉身呼叫我的柯基毛小孩,她老早就躲到百香果棚架下,伸長了舌頭急促的喘息中。一起躲回屋子裡的路上,看著她的小屁股,精準的穿越涼快的小灌木叢、沿著屋簷陰影快速閃避到門邊,不禁讓我讚嘆動物這種避熱的原始本能。

一如預期的全球氣溫每年都在刷新紀錄,世界氣象組織(WMO)已確認2024年為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約1.55 °C。聽著發生在各國氣候變遷相關災難報導,全球共識與政策執行的反反覆覆。

 

減碳的實際作為老早就趕不上寶貴的珊瑚礁生態滅絕的速度,北極融冰後的天然資源及航運商機反倒變成兵家必爭之地,眼下除了繼續加強節能減碳救地球的各項行動,除了消極的接受現況與禱告外,我們還能為自己、為生活、為下一代、為周邊的生命做些什麼?

 

積極調適(Adaptation)、建構韌性(Resilience Building)這些專有名詞,對我而言是老生常談的概念,此刻面對這五月天就提前到來的酷熱,長遠的計劃卻又顯得不切實際,只想著接下來這一年如何與熱共生共處。

 

烈日下的省思:危機的擴大與作為的遲滯

 

2003年八月,歐洲的大地迎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熱浪,那是一次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嚴厲考驗。那個夏天的高溫不僅奪走了約七萬人的生命,這警鐘敲醒了全世界很多人,包含正在探索博士論文主題的我。

 

高溫熱傷害的增加、登革熱流行風險的擴張、過敏性疾病的盛行及腸胃道疾病流行風險等,眾多的風險數據及脆弱度參數刻畫在我寫的各類報告、期刊論文及教科書中,甚至在聯合國IPCC全球報告上也小小的貢獻上一筆台灣的科學發現。

 

20年後的今天,翻閱《Lancet Countdown》最新報告時,心中依然惆悵。雖然危機情境加速了全球對氣候問題的關注,但我們的行動卻依然趕不上危機擴大的速度。更讓人遺憾的是,有些關鍵國家的領導者,依然選擇忽視甚至否定氣候危機的存在。

 

2023年的數據無情地展現出現實:全球氣候變遷使人們平均多暴露於50天的極端高溫。自1990年代以來,65歲以上族群的熱相關死亡率已增加了167%。這不僅僅是統計數字,更是成千上萬家庭的破碎記憶。

 

當我們向未來展望,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多的土地將被烈日烤灼,越來越多的城市將變成巨大的熔爐。醫院不堪重負,急診室爆滿,脆弱的群體在隱秘的角落裡默默承受,孤寂的老人在不通風的房間裡悄然離世。這些景象,原本是 2003 年歐洲熱浪中的例外,如今卻逐漸成為日常的新常態。

 

高齡、三高及慢性疾病患者向來被視為酷暑中最脆弱的族群,這一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然而,當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逐漸進入熱力失控的狀態,冷氣電費節節攀升,供電穩定性也成為心中的隱憂時,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中,依然保持怡然自得、健康無虞的生活呢?

 

全球氣溫每年都在刷新紀錄,世界氣象組織(WMO)已確認2024年為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熱浪之下,建築改造的必要性與願景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熱浪成為許多城市面臨的新常態與大挑戰,特別是在那些老舊建築集中的地區。以前的舊有建築在經驗值上缺乏有效隔熱設施,導致室內溫度在極端高溫中難以控制。

 

這不僅增加了居民的熱危害風險,也加劇了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讓城市如同「熱爐」般難以忍受。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許多國家推出了宏大的建築翻新與改造計畫,希望從根本上降低熱危害,同時提升能源效率和生活質量。

 

2020歐盟綠色協議推出「翻新浪潮」(Renovation Wave)策略與行動計劃,以「綠化我們的建築,創造就業機會,改善生活」為目標,透過強化資訊與法規鼓勵公共及私人建築進行翻修、提供特定資金補助及技術援助、促進數位化與智慧化方案導入建築改造中、確保永續材料使用並提高建築能源效率。

 

「翻新浪潮」為城市注入新生機,將老舊建築轉化為韌性堡壘。那些曾無力抵擋熱浪的牆壁,逐漸披上耐熱的外衣;年久失修的屋頂,慢慢覆蓋上綠色植被,成為微型的人類生態庇護所。

 

而在炎熱的赤道之下,新加坡這座城市則像是另一種生命的表達形式。2020起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啟動的綠色城鎮計畫 (Green Towns Programme),目標希望在2030年使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及城鎮變得更涼爽、更環保、更節能。

 

整合性的運用熱反射塗料(Heat-Reflective Paint)、整合綠屋頂、社區屋頂花園及都市農場,並結合智慧監測調控建築能源的使用。

 

我深刻記的記得,2019年疫情前某個夏日我走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園裡,參觀各種綠色城鎮計劃中先期的大型建築試驗。校園裡從建築設計到綠化布局,都在訴說著新加坡這個城市如何與自然相處的智慧。

 

身為全球十大綠色城市中唯一的熱帶城市,新加坡用一種精準而貫徹的方式,在城市與自然間架起了橋樑,讓這座熱帶城市裡的建築不再是一片被烈日灼燒的鋼筋叢林,它們的每一面牆、每一片屋頂,都在與環境對話,讓大自然來幫忙,讓著熱力四射的城市能與自然融為一體也能涼爽一點。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圖片來源:吳佩芝提供

 

向大自然學習:在熟悉的家中找到涼爽與永續

 

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除了工作外,每天花最多的時間待家裡。要降低熱暴露,第一步當然就從自己可以掌控的家裡開始。

 

在往往想到要改造居家環境,就會覺得要花大錢、工程很麻煩,其實有許多方法,只需運用適合的材料與設計,不需大拆大改,就能讓舊房子變得更舒適、耐熱又美觀,最重要的是保留熟悉的家,但是能讓它變得更健康宜居。而這些答案早已存在於大自然的書頁中。

 

在自然界中,動植物展現了多種智慧來適應熱量的變化。炎炎夏日,樹木通過蒸散作用,將水分從土壤吸收後釋放至大氣,不僅有效為自身降溫,也對區域微氣候產生顯著的調節作用。

 

研究顯示,一棵成熟的山毛櫸(Fagus sylvatica)在炎熱的夏季一天內可蒸發多達300至500公升的水。這一過程所帶走的熱量,相當於一個人在晴天中暴露於陽光下8小時所接受太陽輻射熱量的47到78倍。

 

此外,樹冠層形成的陰影更能有效降低地面溫度。稱樹木為「天然的冷氣機」,實在是實至名歸。

 

動物除了透過自身的身體構造與生理特性來適應炎熱天氣外,還會藉由行為調適,例如避開高溫時段,或在白天尋找陰涼處,減少過度暴露於高溫環境中。

 

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蜜蜂和螞蟻這些小型生物,便可發現它們的居住環境與築巢方式,同樣展現了自然界在極端條件下保持舒適的智慧。蜜蜂的蜂巢內部配備了高效的溫度調節系統,蜜蜂通過翅膀扇動來促進空氣流動,確保蜂巢內的溫度穩定,不受外界氣候劇烈變化的影響。

 

而螞蟻的多層地下巢穴則是另一個絕佳的熱調適範例,巢穴內的通道巧妙地引導空氣流動,維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為群體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以動植物的適應機制為靈感,我們能從中汲取許多降溫的智慧,來打造涼爽且環保的居住空間。

 

首先,隔熱是核心要素。在台灣,竹材、夯土牆等天然建材容易取得,類似於熱帶地區傳統建築的厚牆設計,不僅具有優異的隔熱性能,還能穩定建築內部溫度。同時,室內擺掛羊毛毯和稻草板等天然材質則模仿動物毛皮的功能,能有效減少冷氣的快速流失,維持室內溫度的穩定性。

 

其次,遮陽是降低室溫的重要手段。在建築的東西向種植如台灣欒樹等落葉喬木,能在夏季提供遮陽,而冬季落葉後則可讓陽光透入。傳統設計中,如竹簾、藤架或深窗簷,既具美感又能有效阻擋陽光直射,減少建築表面的熱量累積。

 

此外,自然通風的設計能顯著提升舒適度。透過在建築對角線設置窗戶或使用百葉窗調節風量,可以促進室內空氣流通,帶來涼爽的居住體驗。

 

如果你跟我一樣熱愛園藝,屋頂花園、小菜園、植生綠牆則是絕佳選擇。不僅模擬樹冠功能,為建築提供額外的隔熱層,還能通過植物蒸散作用降低環境溫度,營造宜人的生活空間。

 

此外,這些綠意盎然的設計還能供應新鮮蔬菜,實現降溫與食材自給的雙重效益,可謂一舉多得。當然,耐旱耐熱的植物品種自然而然的會變成我們的好選擇。

 

陽台綠牆為建築提供額外的隔熱層,還能通過植物蒸散作用降低環境溫度,營造宜人的生活空間。 圖片來源:吳佩芝提供

 

換個角度思考,讓問題變成正面資源

 

週日從Adopt-a-Tree 計劃領回花園的第五棵果樹,是我許願已久的楊桃樹。打造漂亮且生態豐富的食物花園是我的小夢想,而在花園裡栽下各類果樹,也希望這些自然的「樹木冷氣」能為這座熱帶城市的家帶來遮陰和降溫效果。

 

在陽光充沛的日子裡,我會將移動式太陽能板拿到戶外,為兩顆家用蓄電池充滿電。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照明、小型電風扇等小家電,我正在練習僅靠這些由陽光供應的電池來運行。

 

這不僅幫助我省下一些能源成本,也讓我模擬一個可能的未來場景:當酷熱難耐且電力中斷時,我如何規劃至少一週的生活。此外,利用陽光熱能烹飪食物,也已列入我下一階段的實驗計劃,希望藉此持續提升居家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探索最適合我們的永續生活方式。

 

樸門永續設計學(Permaculture)的核心理念「將問題轉化為正面資源」深深啟發了我。問題本身蘊藏著解決的契機,關鍵在於如何以積極的視角解讀和應用。當高溫成為無法避免的現狀,我們可以因地制宜的依循自然規律、融入創意設計,將挑戰轉化為屬於自己的實用資源。

 

從五月天開始,讓我們攜手啟動自己的永續生活實驗吧!不論空間大小,每個人都能在家中創造一片清涼,與熱共存,共同迎接未來的夏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