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啓從塑膠袋到餐具、吸管等限塑措施,雖效果不顯著,卻帶動社會減塑意識日益高漲,無包裝商店、循環容器、自備餐具等風氣也愈來愈夯,就在大家正為了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想各種解法並身體力行,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亂了陣腳。三級警戒2個多月以來,政府率先鬆綁禁塑政策,讓業者暫時改回一次性餐具和塑膠包裝,而過去早已習慣自備餐盒或環保杯購買食物的減塑朋友,擔心成為防疫破口或增加傳播病毒的機會,強迫自己暫時停用環保容器和餐具,或提高自煮的次數,作為減塑的一份子,完全能同理他們心裡可能常在減塑與防疫之間拉扯,期待著無拘無塑的日子快點回來。
企業創新購物型態兼顧衛生安全和永續環境
在國際上,因為充分理解防疫著重於降低人和人直接接觸的機會與徹底清潔,而開展出各式無接觸購物型態,並非走回一次性塑膠的老路,為的就是兼顧衛生安全和友善環境,也讓消費者在疫情期間仍然可以放心使用環保餐盒或環保杯,不產生過多的一次性垃圾。
2020年8月也是全球疫情盛行之際,星巴克在歐洲、非洲及中東地區的門市已經啓動無接觸咖啡計劃,除了星巴克,國際上也已經有很多咖啡店開始無接觸咖啡的模式:
1、消費者將自己清洗乾淨的杯子放在櫃台指定的位置,然後退後至安全距離
2、店員製作好咖啡後,把飲料裝在店內的容器(杯或壺),倒入消費者的杯子,全程中不碰觸彼此的物品
3、消費者取回裝好飲料的杯子離開
4、店家將用品清洗乾淨,繼續服務下一位顧客
無接觸咖啡模式在能店員不接觸到顧客環保杯的狀況下提供飲品。(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同樣被視為可有效解決塑膠垃圾的新秀—循環容器模式,在這一年多來也成為企業淘汰一次性塑膠的首選之道,漢堡王去年就宣布與Loop合作,預計在美國紐約、波特蘭和日本東京分店啓用可重複使用的食品包裝呈裝漢堡及飲料。
在抗疫期間,透過充足的防疫知識和順應減塑趨勢之下,這些新購物型態或持續發展循環容器模式,守住無塑生活的步調,同時展現出部份企業及社會大眾對減塑的決心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動搖,而且這樣的決心也帶動對食品衛生安全更加重視,採取正確的防護作法,在未來,即使再次面臨類似的病毒侵害,也能以不變應萬變,值得台灣政府和企業反思和仿傚。
防疫不是只有一次性塑膠的選項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王姿乃教授:「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具有風險,製造商無法確保在製造及包裝的過程為無菌,且無法保證存放及運輸過程中不被污染。」實際上,已有科學衛生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在塑膠表面存活3天,證實一次性塑膠用品並沒有比可重複使用的物品來得安全,而鬆綁政策顯然是劃錯防疫重點,也讓台灣整體垃圾激增爆量,不僅加重清潔隊的負擔,還可能增加散播感染病毒風險。
新加坡政府官員在疫情當下,出面鼓勵民眾自備環保容器,期望降低一次性用品對環境和公共衛生的危害;同樣在抗疫期間,法國政府的禁塑令照常上路,包括2021年1月1日起,禁止在開放的場所或專業場所免費發送瓶裝水或瓶裝飲料、禁止生產和進口一次性塑膠袋等,努力實踐在2025年底達成減少100%「非必要」一次性塑裝包裝的目標。
意想不到的減塑契機
新冠肺炎改變了多數人的生活型態,同時也出現因應疫情而生、前所未見的政策和規定,企業也在短時間內做出很多重大的商業投資決定,這些足以改變現行系統的變化,對社會大眾來說,似乎不需要過渡期適應,反而是順理成章地接受並隨之轉變。這個現象反映出攸關所有人的利益和迫切的災害來臨時,政府和企業是有能力作改變舊式且不適宜的規則,而社會大眾則有很大的彈性適應消費模式的轉變。
同理可證,在面對爆炸性的塑膠垃圾災難時,有遠見的企業已開始趁勢將包裝轉換為循環模式配合無接觸購物型態,既能防疫又能減塑;有些減塑政策不畏疫情仍持續向前邁進,我們也堅信這些正向的轉變,社會大眾亦賦有很大的彈性去適應無塑消費的時代,因此,台灣政府和企業必須堅守減塑立場,轉向循環模式,相信台灣的社會和消費者也正引領期待著無拘無塑的生活到來。
※本文授權自食力,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