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新加坡新總理上任/李顯龍交棒黃循財,新加坡的進行式以及未來式,都是這兩大關鍵字

新加坡新總理上任/李顯龍交棒黃循財,新加坡的進行式以及未來式,都是這兩大關鍵字
撰文: 朱姵慈     分類:智慧城市經濟     圖檔來源:FB/Lawrence Wong 日期:2024-05-13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卸任後,交棒給現年51歲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外界高度關注黃循財未來領導策略。事實上,星國仍由人民行動黨執政,而在黃循財過往宣布的政策顯示,新加坡的現在進行式以及未來式,都鎖定兩大關鍵字:更低碳、更智慧。

5月15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卸任,20年任期正式畫下句點,接棒給新加坡現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他是繼李光耀、吳作棟與李顯龍後,新加坡獨立59年以來的第4任總理,也是首位在新加坡獨立後出生的領導人。 

 

未來黃循財的領導風格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我國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認為,新加坡仍由人民行動黨執政,黃循財也是由各部會首長共同協商決定,因此政策面不太可能有大的轉變,是否會有微調仍待觀察。 

 

我國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朱姵慈攝

 

黃循財接棒,新加坡的未來路線?

 

政策的延續,意味著必須為長遠未來做打算,黃循財在近年公布的政策,揭示了兩項策略,要為更低碳、更智慧的時代做準備。 

  

2022年10月舉辦的第15屆新加坡國際能源週中,黃循財宣布了一系列目標: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頂峰,並將每年的排放量減至6000萬公噸,同時確定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 

 

你可能也想看:新加坡新總理上任/黃循財最大挑戰:綠電怎麼來?如何達到2050電力去碳化?

 

而在2023年12月的新加坡人工智慧會議上,他推出「全國人工智慧策略2.0 (National AI Strategy 2.0,簡稱NAIS 2.0)」,五年將投入10億新加坡幣,用於支持新加坡人工智慧(AI)運算、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鼓勵企業轉型。 

 

「新加坡小,我們的綠電、糧食都依賴外來供應,這是短期內面對的挑戰。」新加坡資深官員指出,「但領導思維不能只處在『滅火』,而是要有戰略性地,將人才與資源做長遠規劃。」他進一步強調,一定會做到2050年淨零排放,因為這攸關新加坡的名譽。 

 

新加坡組屋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低碳未來的兩大關鍵:綠色能源與碳稅政策

 

先從能源談起,新加坡以天然氣發電為主,能源結構占比約95%。 想發展太陽能,鎖定80%的新加坡人住的公共組屋,屋頂放滿太陽能板,在陸地與建築頂樓等空間都耗盡後,將太陽能的發展目標轉向水域,利用水池表面安裝浮動太陽能板。

 

以登格蓄水池(Tengeh Reservoir)為例,這個大型浮動式太陽能電場由12萬2千片太陽能板組成,面積相當於45座足球場,成為全球最大的浮動太陽能電場之一。 

 

同時,考慮到國土僅728平方公里,土地有限,新加坡也採取了從外國購買再生能源的策略,滿足自身能源需求,還為鄰國提供了發展再生能源的商機。2022年,新加坡透過泰國、馬來西亞、寮國進口水力發電,總計達到100 MW;而到2035年,新加坡計劃進口4 GW的低碳電力,相當於滿足30%的用電需求。 

 

除了透過使用綠色能源來降低碳排放,新加坡也為企業碳排放訂出價格,創下東南亞國家課「碳稅」(carbon tax)的先例,鼓勵企業積極減碳,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刺激低碳科技發展,採用更潔淨的技術。 

 

新加坡於 2019 年起透過「碳定價法(Carbon Pricing Act)」導入碳稅徵收制度,由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貿工部推動,徵收對象主要為每年排放2萬5,000公噸以上溫室氣體的所有工業設施,2019年至2023年碳稅稅率為每噸5星幣,為企業調整提供過渡期,之後碳稅稅率將逐步調升。 

 

新加坡碳稅逐年調升。圖片來源: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

 

2022年,黃循財發表財政年度預算案時,宣布碳稅分段調漲措施,碳稅2024年及2025年每噸25星幣(約新台幣590元);2026 年及 2027 年每噸45星幣(約新台幣1061元),2030年可望達到50至80元星幣(約新台幣1180到1888元)。 

 

據新加坡政府估計,2024年至2027年間的碳稅收入預計超過40億星幣,黃循財表示,這筆收入大部分運用在投資新的低碳設備和節能解決方案。 

 

事實上,新加坡在訂定稅率的過程,也有多方不同的聲音,有國會議員要求更高,也有其他部會考量碳密集產業該怎麼生存?

 

 「誠信最重要。當我們向企業承諾他們可以在新加坡經營20年時,那我們要說到做到,不能因碳稅問題,把他們逼到其它國家。」新加坡要實現的是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並維持國家競爭優勢,因此在過渡期提供能源密集型產業津貼,協助業者減輕對於短期競爭力下降的憂慮,同時支持減排及投資潔淨技術,避免企業將業務遷移至其他氣候政策較寬鬆國家。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圖片來源:《聯合早報》官方YouTube

 

而對於「碳權商品化」,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於2023年10月,在「全國能源效率研討會」宣布,須繳碳稅的新加坡企業可從國際市場購買高品質的碳信用(International Carbon Credit ),最多可抵消5%的碳排放,並強調所使用的國際碳權都需符合「巴黎協定」第6條的規定。(延伸閱讀:碳權淪為漂綠工具?看懂《巴黎協定》第6條為何重要,將是COP29關注焦點

 

更低碳、更智慧不容遲緩,借鑒新加坡的快

 

相較我國環境部去年底預告「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草案,碳權交易管理辦法、碳足跡獎勵辦法、核定碳足跡相關辦法仍未公告,而因氣候法指定台灣碳權交易所作為唯一平台,只有在碳交所交易的經認可碳權,才可以抵減碳費,即便市面上部分碳權商品,為產業全球供應鏈認可,仍不能用在國內抵減。

 

新加坡則是已制定健全的碳信用標準,更與10多個國家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與國際夥伴開發更多的碳信用來源。在短短三年內,新加坡已聚集120家的碳服務供應商,為東南亞密度最高。

 

新加坡空拍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追求低碳未來的道路上,新加坡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在不斷摸索、學習並前進。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帶來的挑戰,新加坡積極制定政策、推動創新,致力實現環境永續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

 

從領導層到各個部門,他們邊學、邊做、邊調整。透過碳稅、碳權商品化等措施推動減排,同時發展再生能源和綠色科技。儘管面臨各種挑戰和問題,他們仍以率先、破釜沉舟的態度應對,並不斷取得進步。在未來的道路上,新加坡實現低碳、智慧的時代指日可待。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