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從孩子到精神障礙者,五味屋以鄰居角色溫柔擾動鄉村

從孩子到精神障礙者,五味屋以鄰居角色溫柔擾動鄉村
撰文: 整合傳播企劃製作     分類:第十屆傳善獎 日期:2025-04-18

「鄉村有照顧的本質,我們用這種方式等待改變產生。」花蓮五味屋的催生者——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這麼說道。這句話似乎也為五味屋的角色一錘定音。從2008年創立至今,從1個基地擴大成擁有13個據點的「療癒公益村」,這樣不急不躁的溫柔陪伴,始終是五味屋的核心精神。

故事的開始得從1996年說起。當時顧瑜君到花蓮剛滿一年,任教之餘也在閒置空間展開社區營造,與在地居民一起在端午節包粽子、舉辦吃西瓜比賽等。起初青少年也同步參與活動,後來顧瑜君與其指導的研究生更慢慢為孩子發展出主題式學習活動。這些活動中也包含為了籌措孩子們想要「做東做西」的經費,因而舉辦的跳蚤市場。沒想到,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讓顧瑜君看見物品的交易,如何成為孩子日常學習的重要一環。

 

以鄰居角色陪伴地方的人,讓改變從心裡發生


她回憶,有次孩子看到別人捐贈的物品,外包裝寫著「Color Pencils」。即便是英文基本詞彙,國中生卻盯著外盒苦思其含義。這時她猛然發現,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其實是脫鉤的。「這是很典型的城鄉落差。從這樣的發現出發,我們也在舉辦跳蚤市場時有了很多學習。對孩子而言,搞懂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才知道該怎麼定價。因此很多學習便成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五味屋的催生者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教導孩子在舉辦跳蚤市場前選品的前置作業。(圖片來源:今周刊拍攝)


有了這樣的發現,因緣際會下入駐豐田火車站前老木屋「五味屋」的他們,便將空間打造成「充滿關係而非塞滿東西的二手舖子」。在此,孩子下課時一邊做功課、一邊做生意,從標價、買賣過程中,發展出一套根植於生活中的學習系統,並透過工作換取店內物品。「我們不主動改變孩子,而是透過陪伴了解他們自己想要活出什麼樣的生命樣貌。我希望這個改變是掌握在他自己手裡的,而不是因為我覺得你很落後、很不足,所以你要改變。」


也因此,五味屋從火車站前的單一據點,一路發展出包含二手衣物店「瘋衣舍」、獨立書店「豐田の冊所」、民宿「外婆的家」與「豐田行館」等13個據點,過程中始終是以駐點形式陪伴地方的孩子、單親媽媽,以及需要陪伴的人們,而非以一般助人工作模式來開案、評估、進行進程管理等。「有進程其實就是壓迫,『駐點』則是以鄰居的角色來陪伴大家。你願意持續來,我就陪伴你;你願意改變,我就等待。鄰人的照顧是有尊嚴的——我們知道彼此辛苦,互相幫助。也因為鄉村雞犬相聞,本來就有彼此照顧的本質,我們便用這種方式等待改變產生。」

 

五味屋繪本活動,教導孩子動手繪畫及發想。(圖片來源:五味屋提供)

 

從13個據點出發,擴大照顧地方上有需要的人


與此同時,隨著其他社福團體投入偏鄉孩童照顧,顧瑜君與夥伴也慢慢將投注心力的對象,擴大到鄰近的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溪口精神護理之家。顧瑜君說道,其實玉里是全台灣最大規模的精神障礙者後送單位(指地方衛生主管機關依患者醫療需要,轉入特定病患的醫院),很多居民的工作都是因為照顧他們產生的,「這些精神障礙者間接地創造了我們的生計,養育了整個鎮。當我們現在有能力,也有很多空間,便希望讓這些人能在據點裡自由活動,可能每週有一個時段,可以在護理人員陪同下到五味屋相關據點做些什麼,與一般社區民眾產生連結。」
 

五味屋從花蓮13個據點出發,持續以鄰居的角色擴大照顧地方有需要的人。(圖片來源:五味屋提供)


五味屋擴大照顧的計畫也獲得傳善獎肯定,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以13個據點為根基,逐步擴大照顧溪口精神護理之家的精神障礙者,並透過循序漸進的安排,讓精神障礙者與社區居民及台灣社會裡友善的人們,產生更多互動。「過程中一定會有挑戰與阻力。但只要有很少數的人願意到我們這個村莊來,接觸不一樣的人,跟他們交談、做朋友,慢慢地這裡就會成為台灣社會中一座很友善的村莊。」顧瑜君說道,也相信在五味屋的陪伴下,在花蓮村莊裡的孩子、媽媽、精神障礙者,都能以舒服的步調,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果企業也想支持力挺


五味屋透過陪伴,打造出友善的村莊,包容各種不一樣的人在此生活。致力實踐CSR、ESG或SDGs的企業,也不妨透過以下方式,力挺五味屋的行動:
 

1. 採購企業贈禮時,認購五味屋的孩子、志工們種植、製作的洛神花蜜餞、洛神花茶、稻寶米、四季檸檬等。
2. 透過企業物資募集,捐贈閒用物資給五味屋,以此進行公益銷售。
3. 藉由捐款,協助五味屋改善營運據點的硬體設備與環境,並支持五味屋建立青兒少學習輔導系統。

 

五味屋 影片介紹

 

第十屆傳善獎得獎名單

https://www.auroratrust.org.tw/auroratrust-award.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