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小病拖成大病才就醫、鎮上一家診所都沒有...「遠距醫療」如何翻轉偏鄉,讓染疫母嬰獲治療?

被隔離病患、無診所漁村、偏鄉綠島…都因它受惠!  三個現場、五則故事  看見遠距醫療的落地
撰文: 侯良儒、譚偉晟     分類:永續城鄉建設     圖檔來源:攝影/林靜怡 日期:2022-01-26

一場疫情,讓遠距醫療,這個過去被認為難以在台灣落地的科技,變成降低醫護染疫風險的利器。

在隔離病房的新手母親、沒有任何一家民營診所的北海岸偏鄉、還有長期處於醫療資源匱乏的綠島……,我們用三個現場、五則故事,帶你看見這兩年疫情下,台灣醫療反向突破的改變。

花蓮       一套設備  讓染疫母嬰獲治療、病患家屬更緊密

 

「來,把寶寶往鏡頭靠,我看一下他的狀況喔。」一名花蓮門諾醫院的兒科醫師,對著一台醫療設備的螢幕說話,畫面的另一頭,是遠在十多公尺外、同樣在醫院內的一對母子,這是去年三級警戒期間,隔離病房的看診現場。
 

去年六月底,這個出生兩個月的小男嬰,以及他二十歲出頭的新手媽媽,由於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就這麼被送進門諾醫院。

 

當時,台灣疫苗量仍十分缺乏,是疫情發生以來最嚴峻的時期,這讓各大醫院無不加嚴防疫,如限制探病人數、醫護分艙分流、禁止醫護在不同樓層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醫護人員染疫風險,避免院內感染發生。

 

收容染疫病患的隔離病房,更是防疫兵家重地。

 

這對母子進院不久,工業電腦大廠研華捐贈的遠距醫療設備,也被運抵門諾醫院,在防疫考量下,原本設計用來做醫院外異地看診的設備,就這麼一個轉向,讓醫師不用進入病房,就能為同樣在醫院內的男嬰看診。

 

醫師免進病房  就能看診溝通

 

一個月後,同樣一套設備,還讓一位年邁婦人,接受了與她結縭多年的丈夫,必須早她一步走的事實。

 

鏡頭轉到門諾醫院六樓的安寧病房。當時,為了自己被判定壽命剩下數周的父親,李珮如與她的妹妹,坐在醫院的會議室,與主治醫師、護理師、心理師面對面展開「安寧照護家庭會議」,同步參加的,還有在鏡頭另一端,是她年邁的母親,以及她在北部醫院工作、無法進入醫院的弟弟。

 

當兩邊鏡頭連線,主治醫師宣布著父親的身體狀況,接著詢問李家人,是不是抗生素打到某一個程度,「我們就停止用藥?」這時,李珮如突然發現鏡頭另一端的媽媽,已經淚流滿面,「因為……她本來一直都認為爸爸會好,那時候,她應該是知道爸爸好不了的事實……。」她回憶。

 

在這場遠距會議,醫師更建議李家人,在安寧照護的最後階段,是不是讓李爸爸回家,度過人生最後時光?那個當下,原本會議前認為家裡沒人力照顧、反對居家安寧的李媽媽,出乎李珮如意料,與家人們一同答應醫師的建議。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