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連小便斗的出水量都要管!金管會制定台版「永續分類標準」,防止企業漂綠

連小便斗的出水量都要管!金管會制定台版「永續分類標準」,防止企業漂綠
撰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分類:綠色金融     圖檔來源:會議直播 日期:2021-11-30

隨著公私部門加緊減碳步伐,在這場被喻為「魷魚遊戲」般關乎人類存亡的淨零賽局中,「永續」已成為產業發展關鍵詞,也是綠色金融熱門投資項目,許多企業都宣稱自己很永續,卻沒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哪些企業才是「真永續」。

為防止企業假永續之名「漂綠」,金管會將比照歐盟,制定台灣的「永續分類標準」,具體定義「永續經濟活動」標準。第一階段將涵蓋製造、運輸倉儲、營造建築三大類產業,要求業者應符合條件才能稱為「永續」,也才能獲得永續金融的投融資金流。

 

我國永續投資已破1.3兆元  「何謂永續」卻無客觀標準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世界各國透過各種經濟手段要加速淘汰高碳排產業,許多高污染的石化業遭到銀行團撤資,再生能源、循環經濟則成為金融市場的熱門投資。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 GSIA)統計,全球永續投資規模從2014年18兆美元,翻倍成長到2020年35兆,已占所有資產的36%。

 

綠色金融有助於引導產業朝更環保、更永續的方向發展,根據金管會統計,我國銀行對綠能科技的融資達1.3兆台幣,金融機構及政府基金的永續投資總資產更高達13.8兆,且民間也發行多檔綠色債券等金融商品。

 

不過,國際上對於「永續投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例如赤道原則、PRI責任投資、SRI社會責任投資、ESG,還有SASB永續會計準則、氣候財務揭露、台灣的「綠色金融」等五花八門的名稱,不同的金融機構、國家都有各自的永續標準。

 

為此,歐盟2020年提出「永續分類標準」(Taxonomy Regulation),具體定義「永續經濟活動」的質化及量化標準。金管會也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擬台灣版的「永續分類標準」,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草案,明確訂定我國「永續企業」的條件。

 

金管會處長胡則華表示,金融機構要透過資金去引導永續發展,歐盟的「永續金融分類法」具體定義「永續的經濟活動」非常重要,不是企業自己說是永續、綠色就可以,還需要符合客觀的固定標準才行。

 

歐盟具體定義「永續」  連小便斗的出水量都要管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表示,過去的經濟活動對環境產生損害,導致極端氣候災難不斷,在世界各地奪走許多人的生命財產,「但這可以逆轉,過去我們改變經濟活動,成功補起臭氧層的破洞,現在也要在科學協助下,讓經濟活動轉向低碳永續發展。」

 

溫麗琪說,要推動永續發展與永續金融,要先區別「何為永續產業?」,「許多企業宣稱永續,卻未必降低環境損害。」因此金融機構、投資人、產業都需要一個合理判斷的量化標準,不僅要防止企業漂綠行為,也能將資金正確引導到真正永續的方向,促進零碳技術及基礎建設。

 

歐盟永續分類標準明確揭示何謂「永續經濟活動」,需對氣候變遷減緩、調適、水及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循環經濟、污染防制、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六大環境目的,其中之一有具體的貢獻,且不得對其他項目有損害,才能稱為「永續」。

 

同時,該標準也透過科學的方式,針對13種類別、上百項的經濟活動提出具體的量化標準。例如生產每噸水泥熟料的碳排放不得超過766公斤、每噸鑄鐵的碳排放不得超過299公斤等,對其空氣污染也有規範。

 

針對運輸車輛,2025年後將禁用每公里行駛碳排高於50公克的車輛,只有零碳排的車輛符合永續條件。在建築方面,則詳細規定小便斗每小時出水量不得大於2公升、馬桶水箱不得大於6公升,連水龍頭每分鐘的出水量都有具體規範,且不得新建於可耕作土地、高生物多樣性價值區域等。

 

金管會要替「永續經濟活動」設下條件  引導綠色資金流向

 

綜合考量金流、所得與碳排放,台灣版的永續分類標準,將涵蓋製造、運輸倉儲、營造建築三大類產業,共22項經濟活動及12項前瞻經濟活動。溫麗琪表示,因製造部門碳排放佔台灣的一半,且製造業所得佔整體1/3,也佔我國金流授信約四成,具有金流引導示範效果。

 

溫麗琪解釋,12項前瞻經濟活動多為製造部門,包含製造再生能源設備、製造氫能設備、製造電池及回收利用、製造低碳運輸、製造節能設備等低碳技術。如製造使用或生產氫氣的設備,維修保養或升級低碳車輛及船舶等,可被定義為永續經濟活動。

 

 


台灣永續分類標準初步規劃涵蓋22項經濟活動。

 

溫麗琪進一步說明,台灣版的永續分類標準,將要求製造業計算每單位產品的碳排放、電力密集度,並利用實際揭露數據訂定標竿值,建立台灣本土的量化指標。建築及營造部門的永續標準,則需取得我國綠建築標章、計算耗能(EUI)數值、碳足跡(CFI)認證。

 

溫麗琪強調,制定明確的統一標準,不僅可防止企業漂綠問題,還能提供企業轉型的具體方向,永續分類標準要能順利執行,最重要的是企業的資訊揭露的品質,產業應該透過科學報告數據,向投資人證明自己是永續經濟的一份子,金融機構則可依此評比企業投資的先後順序,讓資金能流向真正永續的企業。

 

此外,溫麗琪認為,綠色金融目的是要引導社會「集體」走向永續發展,降低碳排等環境損害,「期待未來台灣在地化的永續標準量化指標出爐後,可以確實追蹤經濟活動帶來的環境損害。」保障投資人及利害關係人得到確實的完整資訊,以理解企業的氣候風險。

 

胡則華表示,金管會已結合科技部、環保署等其他部會有關氣候變遷等資訊,建立「產業永續發展資料庫平台」,提供給金融機構相關資訊作為情境分析與投融資風險的評估的依據。

 

未來除了強化上市櫃公司編制ESG報告的品質及範圍外,在公開發行公司在發布年報上也需要附表氣候變遷相關數據,包含揭露排碳量、用水、廢棄物等都需做資訊揭露.金管會也會建立ESG資料庫,整合所有企業的ESG報告資料,讓投資人可以參考。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