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念茲在茲的「對等關稅」政策,總算在美東時間4月2日亮牌,結果也確實宛如投下一顆震撼彈,劇烈衝擊全球股市。不過,早在2月川普簽署對等關稅備忘錄,以關稅作為外交與貿易談判的利器時,市場的不安情緒就已升溫。
截至4月2日止,各類資產與市場近3個月績效表現上,過去兩年火熱的美國股市與資通訊類股,績效皆轉為負報酬;但在重擊之下,包括貴金屬、內需消費產業,以及部分受惠於經濟利多催化的市場,仍繳出正向表現。
在經濟前景不明、股市波動加劇的大環境下,上述面對川普變數仍展現強大韌性的商品、產業或市場,是否等於具長期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也更值得細細琢磨。
黃金擁強勢支撐
銅中長期具成長空間
首先,在亂世中談起避險資產,具有保值特性的黃金一定是最先被提起的品項。
自去年第四季以來,黃金ETF投資性買盤也確實明顯增溫,反映投資者對避險資產的需求提升;加上近年新興市場央行積極執行「去美元化」,將部分美元儲備轉換為黃金,以對抗美元貶值風險,種種因素驅動黃金強勢表現,今年截至4月2日,國際金價已漲近20%。
儘管在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清單」後的4月4日,因美股連兩日大跌,引發融資保證金追繳,導致市場出現「賣黃金部位補保證金」的情況,使黃金面臨技術性賣壓,價格重挫近3%;然而相較標普五○○等主要指數跌幅,黃金價格明顯仍有支撐。
施羅德投信產品發展部副總經理林良軍分析,金價漲至歷史高點後出現技術性修正是正常現象;從整體環境來看,在美元走弱、美股震盪,以及政策不確定性持續的背景下,黃金的避險屬性仍受青睞,全球央行也持續買進黃金作為外匯儲備的多元選項。
「待這波套現潮的震盪告一段落後,金價仍有望延續前一波因川普政策不確定性而帶動的強勢格局。」林良軍預測。
因為是重要工業原料、經常被視為景氣風向球的銅,今年截至4月2日對等關稅公布前夕,漲幅也逾10%,是波動加劇市場中,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亮眼存在。
期街口道瓊銅基金經理人林泳光分析, 銅價上漲的原因,出自AI基礎建設、再生能源發展帶動的電網更新,以及電動車三項大產業帶來的強勁需求。此外,川普三月對國會的談話中,釋出可能對銅課徵進口關稅的訊號,掀起來自美國的搶運潮,進一步推升銅價創歷史新高。
儘管四月初公布的關稅制裁清單中未納入銅,買家提前大量「囤貨」之後,市場短期需求也可能降溫。但林泳光認為,AI、電動車等產業仍在持續擴張,對銅的需求不會減少,即使銅價短線面臨川普反覆不定的關稅政策,以及經濟可能衰退的衝擊,中長期仍具成長空間。
公用事業、基建、醫療穩健
金融、科技、藥業有望受惠
進一步拉高視角,從產業角度觀察。今年以來,在市場震盪與評價修正壓力下,資訊科技與通訊服務類股表現疲弱;被視為「防禦性資產」的公用事業、基礎建設、醫療保健與必需消費品,則在市場前景不明的環境中穩健上漲,交出正報酬成績。
「這幾個產業的共通點在於擁有穩定的現金流,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當市場面臨不確定性時,資金便會轉向這類相對穩定的標的,作為避險配置。」林良軍指出。
他進一步解釋,公用事業如水電、瓦斯屬於民生必需品,無論景氣好壞需求皆穩定;而醫療保健亦屬剛性需求,民眾不會因經濟低迷而減少就醫用藥;至於必需消費品,如食品、日用品,同樣具備穩定消費基礎,即使景氣在下行階段,也能維持一定銷售動能。
安聯投信海外投資首席許家豪則補充:「基礎建設產業不僅能避開政策不確定性的干擾,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更是少數有望直接受惠於川普政策的產業之一。」
許家豪指出,川普藉關稅政策鼓勵製造業回流美國,勢必帶動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此外,因應美國高昂的人力成本,企業勢必加速導入機器人與自動化生產系統,將進一步推升對工業零組件與自動化設備的需求,有助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此外,川普政府持續推動鬆綁監管、解除管制的政策方向,預期將對金融、科技,以及傳統製藥與新藥開發產業帶來正面效應。
他進一步分析,「自2023年美國地區性銀行倒閉事件以來,市場已消化多數風險。若未來監管進一步鬆綁,將有助金融業恢復信心,展開修復行情。」
至於傳統製藥方面,許家豪表示,除了疫苗之外,減肥藥等成熟產品若能在政策放寬下加速通過審核流程,亦有利製藥產業未來的成長動能。
▲川普藉關稅政策鼓勵製造業回流美國,可望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圖/達志)
德國財政、產業轉骨
中國寄望內需消費回溫
最後,盤點全球各市場表現。根據川普公布的全面關稅與對等關稅清單,全球多達185個國家與地區的銷美產品遭課關稅,幾乎無一國家倖免。但在許家豪眼中,仍有幾個具實力與政策應對能力的經濟體,有望維持經濟韌性。
「我們觀察市場時,會特別關注哪些國家能在川普政策威脅下,透過自身政策工具穩住經濟。」許家豪表示。
在眾多歐洲國家中,德國被視為最具「抗川普政策」實力的代表。許家豪指出,這不僅因為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更與其財政體質健全和近期政策轉變息息相關。
他表示,德國3月通過財政改革法案,將國防支出自憲法的「債務煞車條款」中排除,釋出更多財政空間,並擴大國內基礎建設的投資。
「這顯示向來以財政紀律著稱的德國,政策思惟出現了關鍵性轉變。」許家豪分析,這種結構性的調整,不僅可因應當前地緣政治風險,也有望提供德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能。
而針對市場關注的汽車產業,許家豪指出,「外界普遍認為德國出口為導向的汽車產業將首當其衝,但事實上,近年該產業在德國經濟中的占比已逐漸下降,影響力不若以往,整體衝擊有限。」
除了德國之外,許家豪也建議投資人不妨留意中國。
儘管中國在本輪面臨34%的對等關稅,加上先前20%的懲罰關性稅,出口商品稅負上看54%,但許家豪指出,中國過去7年歷經多輪美方的關稅與貿易制裁,相較於此輪才首次遭遇關稅打擊的國家,中國具一定的應對與抗壓能力。
此外,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許多中國企業早已啟動供應鏈重整,將生產基地外移至東南亞,以及未被納入此波關稅清單的加拿大與墨西哥等地。隨著出口重心的轉移,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占比已逐年下降,也進一步降低了對美貿易的依賴風險。
另一方面,在近期兩會(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後,中國政府釋出穩經濟訊號,包含鼓勵民間投資、穩定股市與房地產市場,以期提振內需動能。許家豪分析,在政策調整下,若內需消費回溫,「即使部分產品因關稅限制難以在美國市場立足,企業仍有機會依靠龐大的國內消費力道來彌補部分外銷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