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股屢創新高,手持現金會後悔?買股還是買債好?身家百億的高資產大戶,配置比例公開

台股屢創新高,手持現金會後悔?買股還是買債好?身家百億的高資產大戶,配置比例公開
撰文: 台灣銀行家/劉書甯     分類:ESG投資趨勢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7-11

金管會從2020年8月開放國銀開辦億元級以上的高資產理財業務以來,包括一銀、兆豐、合庫等3家公股行庫在高資產理財業務嶄露頭角,華銀也在今年正式加入高資產理財行列。

其中,在金管會目前已核可開辦高資產理財12家國銀裡,一銀、兆豐、合庫等三大行庫,不論是高資產客戶數,或是資產規模,都可說是國銀裡的佼佼者,已成為金管會每月公布統計前三大的「常客」。

那麼,為何起步較晚的公股銀行,在高資產理財業務仍能後來居上,繳出不遜於民營銀行的成績?

對此大型行庫高層指出,最主要是因為公股銀行的客層,本來資產規模就很高,但由於以前和公股往來的多半以企金為主,理財業務則交給外商及民營銀行來做,如今公股銀行有高資產理財業務之後,很多客戶就把手中的資產,移轉給公股銀行做高端理財,這些客戶,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主,年紀一般在50、60歲以上,也有剛剛接棒老爸事業的「第二代」。 

 

一銀指出,其高資產客戶的確多為企業主,占比介於6至7成,非企業主或地主的比例,則大概在2至3成左右。 

 

以一銀為例,一銀已持續快2年手續費收入「超目標」成長,相當程度來自於高資產業務的貢獻。舉例來說,一銀的手收目標去年就因此出現雙倍的成長,而今年的預算目標原本就已訂得比去年實際收入高,但目前看來,幾乎已可確定會再度的「超標」,這些全來自於高資產理財的貢獻,目前一銀的高資產客群,已有1,700多人,下半年還將續增。 

 

對此,一銀主管指出,很多客戶過去的錢是放在其他外商或民營銀行同業,但自從一銀開辦高資產理財業務之後,也把其他金融同業的理財資金轉移到一銀。 

 

對泛公股銀行有信賴感 

 

合庫、兆豐銀,也有和一銀類似的經驗,不過對於客戶把資產轉移到公股銀行來進行理財,是因為「人情」的說法,三家行庫都不約而同地說:「信賴感」才是背後的原因,比起其他民營或外商銀行,公股銀行在做高資產理財時,對於商品的選擇不敢冒進,一位相關高層形容:「諸如保本型的商品,這種清粥小菜我們有,但倘若是要『麻辣鍋』,我們也有!」

 

只是麻辣鍋不能隨便亂賣,這位高層說,想在公股銀行買到麻辣鍋,KYC(了解你的客戶)一定會做得很徹底,否則客訴上門,公股銀行一定吃不消。 

 

這位高層指出,為何公股銀行能這麼受到客戶的信賴,也和公股銀行行員的型態有關,大家進入公股銀行,都是希望能做到退休,這和民營銀行純看績效、給很高的獎金,然後理專在不同銀行之間頻繁跳槽大為不同。

 

這位高層說,由於民營銀行業務獎金給得高,很多理專在行銷話術上都很敢講,但公股銀行卻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以公股文化的背景,一旦有客訴,必會被追究責任,例如,很多客戶在面對高風險商品時,只要看到可觀的報酬率,都會誇下海口,講得一副「氣吞山河」,但要真的賠錢了,就不堪設想,公股銀行會更謹慎不敢亂賣商品,即使高資產戶也一樣,而很多與公股銀行往來多年的客戶,非常了解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所以一旦公股銀行開辦高資產理財業務,就願意共襄盛舉。 

 

不推銷不熟悉的海外商品 

 

公股銀行在產品面的小心謹慎,從一個例子就可看得出來,亦即,公股銀行目前即使從事高資產理財,但對在其他同業的私人銀行業務非常熱門的「私募基金」,則相對保守很多,甚至可說不太敢碰私募基金。

 

公股銀行對私募基金不乏融資經驗,但在財富管理業務上,對於私募基金的「投資」面,卻不太敢介紹給客戶,公股銀行主掌高端理財的高層直言:「因為不知道水有多深!」 

 

也就是,對於私募基金所內含的標的,到底真實性如何?因為沒有把握,所以不敢推薦給客戶。這位行庫高層舉例,例如有私募基金聲稱這個投資案要投資澳洲雪梨的擴建機場計畫,但是否有這個投資計畫,公股銀行都不太可能派人去現場看;另外,現在ESG很熱,也有私募基金聲稱要在印尼熱帶雨林裡和全世界三大紙漿進行減碳排合作,但這類資訊是否屬實,亦難以精準掌握。 

 

另一家行庫主管就直言,很多私募基金包裝標的:「連自己都看不懂了,又如何能推給客戶?」 

 

公股銀行投入高資產理財業務之後,亦使金控集團的銀行和證券子公司互相合作的綜效更上一層樓。

 

其中,兆豐金控旗下的兆豐證券亦有取得高資產理財執照,本身也有高資產理財產品線的平台,這也使兆豐銀和兆豐證券之間,有更多可互相合作高資產理財業務的空間,以前銀行多半是靠信託端來提供基金、債券商品,現在還能進而透過證券子公司平台來做,客戶所能得到的產品不論是在種類或彈性,都可更加多元。 

 

而公股銀行的高資產戶們,除了買高資產戶可購買的商品來理財之外,現在有更多的,是想做資產的傳承與規劃;根據金管會每月所公布的統計數據,高資產客戶的資產分布,金管會大致分成存款、債券、保險、結構型商品等類目來統計,其中存款的規模仍超過50%,對此大型行庫主管指出,高資產大戶們比起投資金融商品,資產的傳承也是一大重點,其中存款規模龐大,也反映出高資產大戶們思考如何找到更能節稅的方式來傳承資產,因此不會急於將資金做過於躁進的投資。 

 

高資產客戶需要更多元的配置 

 

倘若在投資上,一銀觀察,高資產客戶主要偏好「客製化結構型商品」,像是近期美股很熱,就會為客戶量身訂作含有美股股權的商品,以滿足其需求。

 

至於高資產戶在理財的特質上,一銀也觀察到,跟一般的資產戶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可能就是「資金規模」的差異,此外,相較一般客戶可能會以基金投資為主,高資產客戶的產品接受度會高很多,且能配置的型態也會更廣,例如,將更多元的分散到海外債券、結構型商品、保險商品等。 

 

另一家大型行庫也指出,自行的高資產大戶,比起直接投資債券本身,結構債下面包含海外債券的投資方式,更受到青睞。因為結構型商品是用「選擇權」的方式來包裝債券,還可讓投資者有權利金的收入。 

 

行庫主管指出,結構型商品,舉凡利率、指數、匯率、債券、股票等什麼都可包,但公股比較不希望客戶受傷,保本通常是很多客戶購買的前提,但相對而言,報酬率可能就沒有這麼高。 

 

喜歡穩健配息且有傳承的需求 

 

公股行庫的高資產客群,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特質,就是「債高於股」。

 

一般而言,多數的大型行庫高資產客戶,所有資產中,屬債的部分,大約占7至8成,而股的部分,則占2至3成;對此大型行庫高層也說明,最主要是大戶們的資產部位本來就非常大,即使債的報酬率沒有股來得多,但是由於作為母數的資產規模夠大,累計起來就很可觀,像是近2年來在聯準會暴力式升息之下,美國好的公司債年率5%、6%,已算「很補」,在大戶看來,「穩定增值」最為重要。 

 

在保單商品上,多家大型行庫也都觀察到,高資產客群購買保單的需求,比起一般理財戶買投資型保單,高資產戶買保單,大部分則是為了預留資產傳承時的稅源,挑選「高保障型」的保單。 

 

大型行庫高層對此進而說明,大部分的高資產戶,都在50、60歲以上,年紀更大的也所在多有,也都會考慮遺產稅繳稅的問題,這些大戶們,由於資產都在股票、土地、債券、基金上,沒有現金來繳稅,就會變成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資產大戶們,上千萬的遺產稅,接近億的都不稀奇,此時,事先買高保障型的保單,屆時透過理賠取得現金來繳稅,就可以解決沒有現金繳稅的問題。 

 

高層指出,由於法律的「公同共有」,土地想賣都不能賣,例如,某甲過世之後,由太太及3個小孩共同繼承,在繳完稅之前,都不能處分視為遺產的土地。一銀也指出,由於高資產客戶年齡層多在60歲以上,所以在保險商品方面,會多聚焦在高保障的商品,以因應未來的傳承需求。 

 

而在高資產客戶的理財上,行庫也私下坦言,其實有發現很多高資產戶,由於身家都是百億以上,所以會在生產事業、金融、土地多元布局,尤其是土地,例如有個中部的客戶,先前就曾買了16億元的市政府標出來的地,不用貸款,2年後20億賣掉,賺了4億,即使課徵房地合一稅,這位大戶仍淨賺2億,但大型行庫仍希望透過高資產理財業務,能讓客戶有更好的資產傳承及理財方式。(本文作者為長期關注金融領域的現任資深媒體人)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