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學者觀點28】森林碳匯變碳權,邱祈榮擔憂:碳權市場目前過於樂觀

【學者觀點28】森林碳匯變碳權,邱祈榮擔憂:碳權市場目前過於樂觀
撰文: 華藝數位/許銘軒、劉靜頻     分類:ESG投資趨勢     圖檔來源:華藝數位 日期:2023-12-13

在「【職人登場27】邱祈榮談SDG13氣候行動:減緩與調適,氣候行動的2大關鍵!」中,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老師帶我們從人類歷史當中樹木的角色,一步步告訴我們森林和氣候變遷的關係。而這次邱老師將帶我們從氣候行動的全貌,了解森林與我們的社會產業之間的關係以及未來世代的藍圖。

用DPSIR框架來回應氣候變遷

 

世界各地因極端氣候帶來各種的天災,對農業、經濟、人民生存等影響深遠,使我們不得不嚴肅面對生存環境的問題。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風險報告中,排名第一的風險正是氣候行動的失敗。

 

邱祈榮教授分析道:「我們都知道要做減碳,但事實上在人口的壓力跟經濟發展的需求下,以替代能源或是所謂的再生能源快速取代現行的能源,還是有一段距離。」面對整個社會的氣候行動,邱老師建議可以從DPSIR來思考如何回應氣候變遷。

 

什麼是DPSIR呢?D就是驅動力(Driving force),也就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驅動力,現代社會人類則是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並在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能源及經濟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高。

 

P則是壓力(Pressure),工業革命之後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污染物,對社會、整個環境帶來了生存的壓力;S則是狀態(State),透過指標去量測環境和社會的壓力來預警威脅的程度。

 

例如說溫度上升,二氧化碳濃度突破 430 ppm 等等;I指的是衝擊和影響(Impact),像是高溫乾燥造成火燒森林,大面積的火燒就造成生態上的浩劫;最後R回應(Response),回應這些衝擊和影響。

 

透過這五大點,氣候行動就可以回應具體的對象和目標,包含減少驅動力,也就是降低人類社會的慾望;降低環境壓力,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透過指標監測效果;最終衝擊減少,包含減少災難發生的頻率和發生的程度。但具體而言,在經濟社會下如何運作這些想法呢?

 

Source: Pexels

 

森林碳匯與碳權

 

目前許多國家與政府,都嘗試推動的森林碳匯與碳權,正是因應這樣的趨勢所發展的制度與概念。邱祈榮老師這樣和我們說明:森林碳匯就像是儲蓄和利息,也就是森林目前的固碳量以及每年森林成長能吸存的量,但在許多的報導中混淆了兩種概念,使得市場產生不實的期待。

 

舉例來說,一間公司持有三萬公頃的林地,平均一公頃擁有一百噸儲存,整片林地的總固碳量就是三百萬噸,而一公頃森林每年生長十噸的固碳量,一年實際可以交易的碳匯只有三十萬噸,如果聲稱擁有三百萬的碳匯,中間的碳匯量其實差了十倍之多。

 

除此之外,碳匯市場化需要經過手續、檢驗,並經過包裝放在碳權交易市場,就像是擁有養雞場後,生了雞蛋可以自己吃,有剩下才能拿去賣,賣的時候要經過中盤商大盤商等等。

 

邱祈榮對於碳權市場目前各種過分樂觀的膨脹感到憂心:「大家對於森林的碳權市場想像,好像走程序不需要成本,實際上買賣碳權就是一種商業行為,需要評估成本。」目前碳權最大自願市場的一噸碳是兩塊美金,對於發展成一個產業,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金額,在國外,森林碳權的計劃僅僅只是額外收益的項目。

 

Source: Pexels

 

氣候行動,也能是一種商業行為

 

除卻碳權的問題,建立森林的主業是氣候行動的重點,而臺灣目前欠缺合適的森林主業。森林主業當中最常見的正是伐木業,然而臺灣的木材自給率卻不到總用量的1%,這背後的原因是為了保護臺灣的森林,因此幾乎完全不進行伐木。

 

令人驚訝的是,這並不是臺灣人特別環保少用木材,臺灣進口的紙漿,每一年大概進口一千萬噸,每人一年平均用紙量約為180公斤,是全球排名第十四名。邱祈榮教授惋惜的說:「更慘的是,我們臺灣人不自覺,大家還覺得沒有什麼太大的罪過,因為我們紙類回收做的很好。其實回收紙也只能再製成兩到三次就淘汰了,這形成一個沒有罪惡感的假象。

 

除了伐木之外,透過合作和補助計畫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林業,也是永續林業很重要的發展策略,邱老師提到苗栗南庄林業合作社的輔導經驗。

 

肖楠是南庄主要的經濟樹種,除了開發木材之外,枝條修剪可以提煉精油,便是開拓了新的市場可能性。邱老師總結:「林業需要改變,好的東西要讓它有收益、有產業,其實林地不一定是不能賺到錢,要替它想辦法,只是現階段沒有商業行為。森林要永續經營,最重要是要讓它自己有個長期收入的事情,要能溫飽才能長久。」

 

邱祈榮教授透過DPSIR來建立氣候行動中重要的五個步驟,幫助我們能夠更具體看待氣候變遷下,能透過什麼方法來觀察並分析,進一步了解氣候行動的全貌。此外,也釐清多數人對於森林碳權的觀念。最讓人驚訝的莫過於臺灣人的用紙習慣,我們自認環保愛地球的資源回收,原來對環境依舊造成很大的傷害,如何減少各種資源的消耗,是我們很需要面對的課題。

 

文/許銘軒;責任編輯/劉靜頻
DOI:10.30196/2023.0010029

 

參考資料:
1. 世界經濟論壇
2. 世界經濟論壇(WEF)《2023全球風險報告》重點整理與反思
3. 環境是什麼?─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展望4》提供的概念框架
4. 「碳匯」是二氧化碳的倉庫,3分鐘看懂綠碳、藍碳、黃碳
5. 企業的「碳匯」是資產還是夢?
6. 企業要永續轉型,一定要購買碳權嗎?碳權分兩種,買錯小心落入漂綠陷阱!
7. 反對砍樹前,你得先確認心中想的是「天然林」還是「人工林」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airiti 華藝數位與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共同企劃製作

本文為華藝數位授權,完整專訪內容請至「【職人登場28】邱祈榮談SDG13氣候行動:氣候行動,也能是商業行為!」,更多SDGs學者觀點請至《SDGs主題學者專訪》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