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證券交易所和國發基金與環保署合作,研議成立碳交易平台⋯⋯。」講稿總長1630個字,這段內容的占比不到2%。然而這28個字的效應,不只發燙至今,也必然會一路延續。4月19日晚間,總統蔡英文出席美國商會謝年飯晚宴,當場宣示。
消息一出,包括經濟部、環保署、國發會、證交所等相關單位忙成一片。隔天,證交所火速發布新聞稿,宣布將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最晚今年9月上路。
同樣手忙腳亂的還有台北股市,接連幾天,「碳權」、「碳交易」成為台股最熱門的關鍵字,被點名的「碳權概念股」如華紙、永豐餘、農林等股價猛飆,自4月19日收盤至5月16日,華紙股價的漲幅逾38.2%,母公司永豐餘上漲10.8%。
(圖/達志)
(圖/達志)
大型投資機構積極圈地搶樹
海洋生態復育也能變成好生意
這些公司之所以被點名,理由不難理解:它們,都有「樹」。「平均而言,一棵樹可以把空氣中4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成1公斤的木材放到體內。」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的解釋,多少說明了為何上述個股被市場列為「碳權概念」。
事實上,不只台灣忽然瘋「樹」,去年底以來,「圈地搶樹」儼然也成為國際大型投資機構的熱門運動。
首先,全球投資銀行龍頭摩根大通在今年2月出重手,以超過5億美元的手筆,在美國的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奧克拉荷馬州等「南方松樹帶」地區,收購超過25萬英畝的商業林地,面積相當於3.7個台北市。
稍早之前的2022年11月,美國老牌資產管理公司普徠仕(T.Rowe Price)集團更以18億美元的價格,買下美國17個州境內的硬木森林。再者,被認為已是美國林地大地主的加拿大金融巨頭宏利集團也有動作,去年12月,它宣布將以5億美元成立森林氣候基金,建立以永續林地為主的資產組合。
而到了今年4月,美國木材龍頭惠好(Weyerhaeuser)公司則透露將成立全新業務單位,這個新部門的任務,在於「把森林碳權當生意」。這家在美國擁有1060萬英畝林地的木業巨頭預估,到了2025年,這個全新部門就能貢獻1億美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