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日參與教育部記者會的IBM高雄軟體科技整合服務中心總經理林翰表示,企業界最擔心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勞動力的下降,第二件是則是AI教育,「幾乎每個企業主、老闆都在問這件事」。
林翰以自家公司舉例分享企業的新思維;他指出,他們招新進員工,不再看是不是理工背景、會不會寫程式,而是有沒有溝通協調、運用科技的能力,「一定要學會跟AI共存」。
不難看出,因應未來趨勢,在就學期間的AI教育不言可喻,台灣雖然有專業師資教授AI課程,但不夠普及,因此,教育部統整教學資源,在大學階段籌組的TAICA,在今年度第一學期,預計有台灣大學等25所大專校院加入,透過跨校人工智慧學程,統整教育資源,提供人工智慧相關課程,媒合領域專家輔佐,並統合助教資源、課程指導服務。
從個人競爭到打團體戰
鄭英耀表示,台灣的教育過去都強調個人競爭,但現在怎樣透過跨校合作「組台灣隊、打國際盃」,在高等教育合作分享資源,讓台灣新世代有更好的學習環境跟學習機會,是教育部一直努力的目標。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說明,台灣有很多大學都在開設AI相關課程,但師資有限,因此,如果要每個學校都開出相關AI學程是很困難的,教育部這次籌組聯盟,就是希望集結學校資源「一整個村莊一起教小孩」,提供跨校學習機會。
葉丙成說,只有25所大學,是因為所有學生一起線上上課是很大挑戰,因此現在的上限是1200人,未來穩定後,人數可望增到3萬人,最後希望全台灣大專院校學生都可以受益。
這次的TAICA開設的學程,學分數為15學分,包含「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工業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自然語言技術學分學程」及「人工智慧視覺技術應用學分學程」等4類學分學程。
AI教育扎根從國小開始
除在大專院校的高等教育整合AI課程以外,教育部也表示,將推動「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並辦理「國中小菁英爭霸賽」,希望落實數位平權與強化中小學階段AI教育基礎扎根。
教育部說明,委託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副教授蔡芸琤與台灣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張傑帆共同規劃「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內容涵蓋「AI與生活議題緊密結合」、「理解並應用AI基礎概念」及「實作簡單的AI模型」,由高中職與大學教師協作,透過線上同步課程與學生學習成果認證,並提供城鄉學生均等的AI學習機會,經媒合後,今年度第一學期將有23校參加。
「我們有信心,接下來2、3年,亞洲在中小學教育AI的部分領先。」葉丙成表示,教育部用「中央廚房」的概念,讓全台灣孩子都能接受到同樣品質的課程。
在國中小階段,葉丙成說,讓孩子了解AI是重要的,但不希望是強迫的,過去教育部以舉辦比賽的方式,誘發孩子的興趣,目的是讓學生從小接觸學習使用AI模型,解決真實世界的難題。
▲教育部推動「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等政策,以落實數位平權與強化中小學階段的AI教育基礎扎根。記者林良昇攝影
老師、家長也需要了解AI
不僅孩子需要AI教育,老師、家長也需要了解AI;教育部在去年發布「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2.0」後,今年8月22日再度發布「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對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及學生AI素養架構」。
「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轉化適合本國師生所需的素養內涵,納入人工智慧使用風險及應用生成式AI進行教學的時機、方式與衍生課題的探究,是中小學教師增能與實施數位教學的重要參考。教育部更進一步於今年的聯合國「數位學習週」發布「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英譯精華版」,以在數位教育領域接軌國際與推廣落地實踐。
此外,教育部也將生成式AI融入中小學數位學習平台。已於「英語線上學習平台(酷英平台)」開發AI英語聊天機器人(Coo1E Bot),提供情境式對話環境,強化學習者英語口說能力。
延伸閱讀:教育翻轉〉當它幫學生寫作業、讓老師職能出現變化… AI素養將是孩子致勝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