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約莫4、5坪大,從窗戶向下看,映入眼簾的,是擁有蜿蜒木棧道與一大片綠色湖水,名列台灣大學校園內12美景之一的「醉月湖」。辦公室裡陳設簡單,擺著一張電腦椅、兩個書櫃、幾張桌子,乍看正對桌子的牆面,以為掛著一幅書法草書的字帖;定睛一瞧,原來是一面寫滿密密麻麻數學運算公式的白板。
這間辦公室的主人——台大數學系教授陳榮凱,致力於代數幾何研究,是橫跨「代數」與「幾何」的數學領域,近來多被應用在物理學界,用來探索時間與空間,以及萬物的構成。
(攝影/陳睿緯)
領銜高維度代數幾何研究 獲終身榮譽
今年4月,他從總統蔡英文手中接下代表學術界最高榮譽的「國家講座主持人獎」。包括肺癌權威楊泮池、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前台大校長管中閔等人都曾獲得不同類別的國家講座。陳榮凱因鑽研代數幾何20多年,成為國內高維度代數幾何領導者,並因提升研究品質、引領國內組成強大研究群而獲獎。
事實上,這已是陳榮凱人生中的第二座國家講座。上次是2014年,他當年才44歲,是該屆所有得獎大學教授中的最年輕得主;也由於兩度獲獎,直接晉升終身榮譽的國家講座主持人,獲得國家講座終身榮譽。
談到「終身榮譽」這項不易達到的學術成就,陳榮凱沒什麼太大反應,「我做的事情都一樣,就是不斷嘗試怎麼解出下一道難題。」
穿著合身短袖藍色襯衫、灰色長褲,戴著細框眼鏡,面容白淨斯文、講起話來不疾不徐的陳榮凱,卻經常留給第一次見到他的人深刻印象;因為,出現在右邊鏡框之後的,只有一條緊閉到幾乎看不見縫隙的細線。他出生後被診斷出罹患「先天性小眼症」,右眼球與視神經未發育,造成永久性失明。
「快看!有獨眼龍」、「你看他長得好奇怪。」身為家中唯一與眾不同的孩子,排行老三的陳榮凱成長過程中,不免碰上親戚間的異樣眼光,更不時遭遇他人的閒言閒語,或多或少刺痛他的心。
所幸,在家人支持,尤其是母親關愛與付出下,個性內斂的陳榮凱,沒有放棄自己,「既然不可能改變失明的事實,那就設法改變被歧視的狀況,」他選擇不與人正面衝突,總是鼓勵自己,「以後一定要讓這些人跌破眼鏡」。
「想走不同的路」 高二確立數學志向
為實踐心中誓言,陳榮凱特別努力地學習。出生成長於台中海線龍井的偏僻海邊,即使國小上學途中會遭遇強勁海風吹拂,國中光車程來回要花費3小時,他都沒抱怨過苦,成績都維持班上前段。甚至高中時,因為聽聞台北學生很優秀,他也捨棄台中一中,獨自「北漂」到台北租屋就讀建國中學,藉此砥礪自己的求知欲。
他高二時,參加校內數學奧林匹克培訓隊,享受與同學一起動腦解題的過程,陳榮凱自此確認從事數學研究的志向。後來大學聯考,考試成績足夠踏進當時全國第一志願台大電機系,說服家人後,陳榮凱毅然選填台大數學系。「畢竟數學才是我真正的興趣,而且我外表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想跟多數人走不同的路。」他平靜地還原當下心路歷程。
但直到就讀台大數學系後,陳榮凱驚覺,「數學強的人實在好多,而且一個比一個還厲害。」他一度迷惘,當初義無反顧選填數學系,是不是個錯誤決定。所幸,這樣的負面情緒並未持續太久,陳榮凱甩開自我懷疑,靠著勤勞解題且多方閱讀學術文獻,秉持「龜兔賽跑」精神,在1992年從台大畢業。
緊接著,負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繼續攻讀數學,鑽研高維度代數幾何。之所以研究代數幾何,當中一項原因同樣與自我砥礪有關。「當時代數幾何在國內很冷門,也存在很多連國際知名數學家都沒辦法解決的難題。」陳榮凱搔搔頭說,一來基於興趣,二來是具有挑戰性,所以他決定投身這項領域。
UCLA一念就是5年,陳榮凱1997年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國,先落腳嘉義中正大學,開啟教師生涯,並於2003年,轉任母校台大任教直到現在。然而,即使投入教職已26年,陳榮凱始終沒有停止數學研究。
甚至,在1997年、也是陳榮凱擔任教職的第1年,就和美國學者克里斯多福.赫肯 (Christopher Hacon)合作,在4年內發表多篇研究成果,如今赫肯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當代知名數學家。2007年起,陳榮凱開始與中國復旦大學科學院教授陳猛合作,進一步拓展了代數幾何相關領域發展,兩人至今還有合作計畫正在進行中。
2005年時,正在攻讀台大數學系博士班,現為中央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的陳正傑,對於陳榮凱當年「一心多用」記憶猶新,因為陳榮凱當時除了備課教書,每周還要抽出時間,指導碩、博士班學生論文,還要花時間做自己的研究、投書國際期刊。他更從師母口中得知,陳榮凱一天只睡四個小時,經常一個人半夜點著燈,埋首在成堆資料、書籍中做研究。為此,同學間還相互開玩笑說,「看陳老師這樣生活,我們要繼續念數學嗎?」
「我走路、搭車,在家坐著,腦袋就開始轉,思索該怎麼解題;有時急著想知道國外學者的想法,基於時差只好犧牲睡眠了。」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好像很累,陳榮凱倒是樂此不疲,「數學研究不能急,要一步步來,慢慢思考。」
陳榮凱(右)在台大數學系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課堂中不時出現搞笑金句連發,深獲學生歡迎。(攝影/陳睿緯)
開拓學術交流 將台灣人才推向國際
由於非常熱愛數學,除了作育英才和投入研究之外,陳榮凱還熱心參與學術推廣工作。包括2006年至2009年擔任中華民國數學會祕書長;2009年至2011年,擔任國科會數學學門召集人;2015年至2020年,擔任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數學組主任,在任職期間,建構與其他國家研究單位的交流管道。
像是,與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MSRI)合辦夏令營;和日本京都大學數理解析研究所(RIMS),韓國、越南等國的研究中心合作,進行研究人員互訪計畫等,希望拔尖台灣數學領域。
「他心中早有塊藍圖,想促成台灣學術界與各國交流,協助國內人才站上國際舞台。」與陳榮凱熟識近20年,同樣從師生輩分,轉變成亦師亦友關係的成功大學數學系副教授賴青瑞道出他的觀察。尤其,在他自己投身教職後,更對陳榮凱因著對數學的熱情,盡力付出一切感到佩服,造就數十位學生先後赴美國、德國等一流大學深造。
陳榮凱則謙稱,學術研究不太可能閉門造車,「要跟其他學者相互合作。」如今,他在代數幾何的研究成果,經過層層轉換與推導,相關概念在國外已可延伸應用在材料科學或生物醫學。
提到數學話題就興致高昂,近1小時採訪後,陳榮凱沒有一絲疲態,而是火速打開電腦收信,嘴巴呢喃著一封英文信件的內容,「學術研究嘛!總期待其他學者的看法。」他露出燦爛笑容說。
「數學的本質,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學科。」那隻看不見世界的眼睛,並沒有阻止陳榮凱解題,甚至點亮了他至今逾30年的數學人生,「興趣比天分重要。」這位「獨眼教授」相信,只要保持熱忱,持續努力不懈,終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