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協助失智長輩從只會摔東西表達情緒,到能溝通... 一所專為高齡照顧而生的學校:與更多人共同面對老,就能彼此扶助

協助失智長輩從只會摔東西表達情緒,到能溝通... 一所專為高齡照顧而生的學校:與更多人共同面對老,就能彼此扶助
撰文: 樹冠生活/黃筑瑜     分類:SDGs     圖檔來源:樹冠生活/黃筑瑜 日期:2022-09-23

邁向超高齡社會,許多人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照顧長輩的最後一代,以及沒人照顧的第一代,面對變老與學習好好到老,成為所有人ㄧ生的課題。

2022年3月, 照顧學校 (Care For Taiwan)正式於台中烏日的羅布森書蟲房開幕了!是創辦人林依瑩、社工張芩瑜、護理師陳如珊,以及周傳久教授等人經過長年實驗 All In One(簡稱AIO)照顧模式後的經驗成果,也是一所專為高齡照顧而生的學校。計畫透過「師資培育」、「長照人才培育」和「跨專業團隊」之實戰力課程,擴大AIO照顧模式的影響力,為更多長輩實現返家心願。

本次採訪,更走進照顧學校的合作培訓場域 – 好好園館,親臨培訓現場,一探實戰力養成的第一現場。

CFT照顧學校於台中烏日羅布森書蟲房正式開幕!(圖片來源:照顧學校)

 

照顧學校 的天時、地利、人和

 

「在部落裡做著做著,發現經驗累積差不多了,就希望從一套系統性的方法持續培育長照人才,便開始規劃照顧學校,正巧羅布森書蟲房發起善益空間共享計畫,中選之後,有了經驗也有了空間。」林依瑩緩緩說起一所學校的創建,過程可謂十年磨一劍。

 

早在2013年,林依瑩便開始構想取代外籍移工的照顧模式,先在弘道基金會啟動AIO模式的倡議與想像,後以台中市副市長身份,持續優化與研究長照政策。卸任後走向服務第一線,捲起袖子成為照服員,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以「一組居服員團隊服務一個案家」為原則,整合居醫、居護、居服三方專業,在台中市和平區的原住民部落提供重症返家、共生照顧、一天多次等照顧服務,成功實現多次重症返家的不可能任務。

 

回頭看看,近十年的累積,從倡議端、政府端到服務現場的不同經驗,以及多位夥伴的共同協助,也才得以成就一所照顧學校的開幕,既是經驗的收斂,也是成果的綻放。

 

CFT照顧學校的背後推手:林依瑩。

 

推廣All In One,人性化照顧從人才培訓開始

 

「面對超高齡化,其實全台有近二十所高中職廣設照顧科,但往往叫好不叫座,成功招生的大約就只有十間。因為家長覺得照顧服務的價值很低,不希望孩子來念,也不希望孩子成為照顧者。」看見現行長照教育體制下的困境,以及台灣照服員高齡化的癥結。

 

照顧學校的出現,效法「Teach For Taiwan」先培訓後分發的模式,正好成為學校連接職場的中繼站,不只提供就業培訓,也協助申請海外研修機會。今年四月就有一位照服員前往日本展開兩年期的研修,相信有了穩定的工作與具發展性的未來,也能真正讓家長認同照顧工作的價值。

 

開幕日,林依瑩代表解說照顧學校的目標。(圖片來源:照顧學校)

 

目前照顧學校在朝陽科大、亞洲大學、國北護、大仁科大等推行過「高齡強棒」招募說明會,藉著分享過往伯拉罕的照顧故事,已感動不少零經驗、跨學科的年輕學生躍躍欲試。而學校老師更稱讚「一年最多可以去四個單位實習,就有四次經驗選擇自己可以發揮的地方。」讓學生的職涯環境有更多元選擇,也可能間接改變台灣照服員高齡化的現況。

 

照顧學校不只培訓第一線照服員,也培訓全方位的長照整合人才,以六項專業能力為主要培訓重點:為評估力,目的在於評估個案返家的可能;設計力,能夠具有設計整套一人為本的服務;整合力,不只能安排照服員人力,同時規劃設備、儀器、無障礙空間等搭配;溝通力,能與家屬進行有效溝通;財務力,能完成公自費混搭報價,為個案確保權利;領導力,帶領照顧團隊合作順暢。

 

以此,當能達成一整套AIO的照顧整合,也才能真正符合以個案與家屬為本的照顧模式。

 

照顧學校給培訓照服員的腦力激盪工作坊。(圖片來源:照顧學校)

 

「我過往最擔心的是政策,但我發現從業的生態也值得思考。因為大多數有經驗的照服員都已經習慣長照2.0的計費方式,每項服務都有標準的計費,只要是超出範圍就不會做,這樣雖然是完全是符合勞權的作法,但個案每天面對的各式需求就會被淹沒在補助項目之中,不會被發現,也不會被解決,就沒辦法通往完善而人性的照顧。」看來政策善意的規範下,雖然確保了照服員的工作範疇,但卻也可能讓照顧模式定型化,成為制約的框架,使得服務零碎化,顯得不近人情。

 

照顧學校的誕生,不只意在面對未來照顧人力的短缺,實際也正探索著照顧的多元可能,實現真正以人為本的照顧。「過往伯拉罕都還是做中學,但透過照顧學校,未來我們可以做好更多準備。」

 

照顧學校開幕當天,到訪賓客將期望掛在樹上,慶祝成立。(圖片來源:照顧學校)

 

結盟好好園館,不只提升照顧品質,也累積實戰照顧經驗

 

在AIO尚未普及的當下,其實許多個案仍深受醫院與住家兩頭奔波所苦。對此,林依瑩找上長照路上的多年好友-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合作,不只成為照顧學校的合作培訓場域,更一同完整長照服務的關鍵拼圖。

 

紀金山說:「當長輩遇到緊急照顧需求,其實他原來的家就不見得管用了,因此好好園館的二地居不是為了取代家,而是看見台灣短期照顧的需求,去提供一個跟家差不多的場域來相互搭配。」訴求短期照顧的好好園館,是一個介於醫院與住家之間的場域,兼具生活舒適性與專業照顧能力,讓返家成為主要目的,是林依瑩與紀金山的堅持。

 

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以二地居模式,提供短期照顧的多元選擇。

 

照顧從來就不是書本裡的知識,而是需要在臨場服務中,慢慢累積的經驗學習。目前,照顧學校約有八位培訓照服員進駐好好園館,正和好好園館的管家們共同照顧高齡九十多歲,患有重度失智的盛奶奶。「當時看到醫師提供的報告,就是非常典型的重度失智者,平日會拿拐杖打人,夜晚會翻箱倒櫃,飲食、如廁、沐浴都要有人協助,一開始團隊都建議不要收,但其實這是最好機會,去深度了解重度失智者的真實生活。」基於研究考量,紀金山年初接受了盛奶奶女兒帶她入住的要求。

 

面對重度失智症,紀金山在家屬的央求及全力配合下,試著指導好好園館的生活管家們及照顧學校的培訓照服員,用24小時居家服務陪伴,讓盛奶奶在開放場域中自在生活,是國內外十分少見的服務案例。短短三個月就收到不錯成效。「一開始很多人都說病情一定會一路向下,盛奶奶從不會走路,到現在走得很好,從沒辦法說話,只能摔東西表達情緒,到現在能夠稍微溝通。但仍有斷線的時候,那時我們就只能遠遠看顧,等到結束斷線,再繼續照顧服務,也要家屬認同這樣的風險。」

 

左一為盛奶奶,從原本無法說話與行走,到跟著其他長輩一起藝術創作,改善顯著。(圖片來源:好好園館)

 

持續努力總會得到認同,在與盛奶奶家屬每日彙報照顧過程的群組中,遠在紐約的長子Chris Lee不只主動要求:「紀老師,我們可以用真名進入您教科書的案例討論嗎?」也給予以下讚揚。「真的難得,多謝好好園館及伯拉罕創辦人及優秀團隊,在科技界,我驚訝及佩服:SpaceX 能以民間之力完成國家之業。我經常認為現代醫學是半吊子,為了延長人的生命,總在最後一段路程降低了品質及尊嚴。

 

因此我可以同樣說,我驚訝:好好園館及伯拉罕能以人本之舉補足了醫學之缺,SpaceX做的,短期是富人的遊戲,長期是科技的火苗。好好園館及伯拉罕做的,短期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幸福安詳終老,長期是社會老年寒冬的暖爐,佩服 、感動、感激。」

 

照顧學校與好好園館共同照顧盛奶奶,彼此交流經驗,也學習與失智症者一起生活。

 

儘管恢復良好,盛奶奶還是有「斷線」時候,往往會驅趕周遭的人,開始質問為什麼我在這裡,甚至攻擊照顧人員。這時紀金山就會挺身而出,「我會握著她的手,穩定地告訴她,如果趕走所有人,妳就會被送去政府規定的中心,妳身體不好的女兒捨不得妳去那,而她會回我,要回家,就只能不斷告訴她,可以回家但現在不行,要等可以和妳回家的照服員準備好,才可以帶妳回家。」

 

因而,紀金山就與家屬詳談返家可能,面對回家反而水土不服的假設問題,「那就再回來吧!」紀金山笑著這麼說,這卻也正是推行二地居的首要目的,是要回家。

 

紀老師陪伴盛奶奶一起讀報,失智症照顧其實有更多可能。(圖片來源:好好園館)

 

聊起盛奶奶的小趣事,「其實失智者對於外界還是有些評斷標準,因為從以前就重男輕女,所以她特別喜歡男生,就有位女性照服員因為頭髮短,都受到特殊對待。她也會透過整頭白髮去分辨年紀,有位張老師97歲招呼她時,她都很尊重。」不只如此,當一位八十多歲的爺爺跟她開玩笑,去拍拍她的肩膀時,「盛奶奶笑得像小姐耶,我都不知道超過九十歲的奶奶,還有那麼青春的一面。」就連投身長照領域多年的紀金山,都被難能可貴的笑容所感動。

 

不論國內外,重度失智症的患者主要都以圈圍方式照顧,甚至採用臥床及約束帶進行照顧管理,不適當的照顧因而常使患者走得比較早。而好好園館與照顧學校採用開放情境,盛奶奶自在又恢復良好,非常具有代表性。(圖片來源:好好園館)

 

照顧學校 ,陪伴台灣一起好好到老

 

超高齡化,是台買了單程車票的列車,載著全台灣人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未來,根據國發會推估,12年後的2034年,台灣將有一半人口超過50歲。

 

因而,儘管照顧學校初甫成立,紀金山就已看見未來趨勢的畫面。「高齡者絕對還有許多需求,永遠不只照顧。」言下之意,正說明維持生命只是基本需求,怎麼在老後依舊活得開心?活得有動力?活得有希望?是投身長照領域的團隊應該重視的課題,也是未來整合的目標,可以透過產業化,提供市場更多元的長照選擇,也就讓整體社會邁向超高齡化時,有更穩健的應對基礎。

 

入住好好園館的長輩,透過烘焙持續展現生命力。(圖片來源:好好園館)

 

至於如何面對變老,以及如何學習好好到老,為了實現夢想而提早退休的紀金山常與好好園館內的長輩聊天,就曾問過一位徐老師過得快樂嗎?徐老師說唯一的問題就是孩子不太理我,紀金山輕輕回覆:「有時候把身邊的東西放出去,其實就會發現世界變大了。

 

人生要學習好兩次的獨立,一次從父母的家獨立,一次從原來的家獨立。」對生命坦然的簡單提點,正是好好園館倡議共居的目的,與更多人共同面對老,就更能彼此扶助。而對林依瑩來說,「懂得享受生活的快樂、健康、希望」是面對老的健康態度,唯有懂得,才有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生命的四季更迭。

 

林依瑩與紀金山投身長照領域多年,為台灣照顧環境持續貢獻。

 

Info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粉絲頁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官網
好好園館粉絲頁
好好園館官網

 

※本文授權自樹冠生活,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