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最低僅25分貝!台灣誕生全球首條國際認證寧靜步道

最低僅25分貝!台灣誕生全球首條國際認證寧靜步道
撰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分類:SDGs     圖檔來源:林務局提供 日期:2022-07-20

座落於宜蘭太平山的翠峰湖環山步道中有一處極為寧靜的檜木森林,在沒有人為干擾的狀況下測得的最低音量甚至不到25分貝。2018年林務局也在此成立了第一條國家級的「寂靜山徑」,可說是台灣森林「寂靜」的代表處。

今(18)日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也被正式授證,成為全球首條「寧靜步道」。未來民眾若前往翠峰湖環山步道,也別忘了前往寂靜山徑,親自感受大自然「化繁為簡」的聲音魅力。

世界聆聽日誕生全球首條寧靜步道 就位在宜蘭翠峰湖環山步道  

 

每當人們走進大自然,常會被眼前如畫一般的美景所震撼,除了視覺饗宴以外,其實「聽覺」也是認識環境的重要感官之一,其中更蘊含著許多關於生態系、棲地環境變動的重要資訊。

 

隨著「自然聲景」(Nature Soundscape)對環境及生物的影響開始被國際間關注,關於自然聲景保育與人類噪音管理的討論也開始浮上檯面,成為重要的保育主題之一。

 

長期關注寧靜議題的「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下簡稱QPI)成立於2019年,發起人為知名野地錄音師、聲學生態學者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目標是「為所有生命的利益保護寧靜」。QPI將世界寧靜分為都會寧靜公園、荒野寧靜公園、寧靜步道、寧靜旅館、寧靜住宅與社區五大類。

 

陽明山國家公園於2020年正式受QPI認證為全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後,今(18)日再度授證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成為全球首條「寧靜步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同時也是「世界聆聽日」,QPI透露,全球正以「跨越邊境的聆聽(Listening Across Boundaries)」為主題展開一系列保育聲音活動,而緊接在翠峰湖環山步道之後,也還有兩條寧靜步道即將被授證。分別是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尼奧布拉河荒野區」,及芬蘭茂宜島上的「哈萊阿卡拉國家公園」。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寧靜步道並不代表死寂」,而是會依照不同季節出現不同的自然聲響,他也提醒,近年來因疫情許多民眾開始湧入山林,但親近大自然同時也應注意降低對環境干擾,以維持它原有的聲景。

 

寂靜山徑位於翠峰湖環山步道中里程數2.2K至3.7K間,人煙稀少、遠離塵囂。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國內首條寂靜山徑2018年就成立! 最低測得25分貝 

 

台灣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是座落於宜蘭縣太平山與大元山之間的「翠峰湖」,海拔高達1840公尺。由於周邊的檜木森林蓊鬱且潮濕,還有厚重的苔蘚,有如被天然的「吸音泡棉」包覆著般,形成了天然的「音響試聽間」。

 

翠峰湖環山步道是依循著過去的運材軌道路線整建而成,由於沿著環繞翠峰湖的步道可近距離欣賞湖光水色,來往遊客繁多。

 

不過林務局表示,步道全長共有3.95公里,是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里程最長的步道,因路途遙遠多數遊客僅短暫停留,通常在走完300公尺木棧道欣賞翠峰湖後就會離開。

 

因真正深入步道的遊客稀少,若持續往前步行會發現四周越來越寂靜,2014年6月起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與知名野地錄音師范欽慧合作,在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展開為期超過一年的聲景現場調查與錄製。

 

團隊透過科學精密儀器的測量下,發現翠峰湖環山步道內「奧陶紀苔原區」的檜木森林僅有25分貝,幾近於「無響室」的狀態。

 

因此,林務局在2018年成立全國第一條寂靜山徑,位置就座落在翠峰湖環山步道中里程數2.2K至3.7K間。並呼籲民眾不大聲喧嘩、不用擴音喇叭、不沿途播放音樂及不踩踏苔蘚,持續推動「寂靜山徑」及聲景保育觀念。

 

翠峰湖環山步道內「奧陶紀苔原區」的檜木森林僅有25分貝,幾近於「無響室」的狀態。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國內自然生景保育行之有年 民團蒐50處聲景推聲音地圖

 

若將視角由國外拉回國內,寧靜議題又如何在我國發酵?其實近幾年來,陸續已有環境研究的學者專家、野地錄音師或藝術創作者開始透過自然生態調查、海洋鯨豚聲學、聽覺保健與噪音探討、聲景作曲,以及設置「聲音地圖」(Sound Map)和「聲音環境資料庫」(Sound Data projects),將土地的聲景變化記錄下來。

 

我國早在2015年3月就由范欽慧號召成立「台灣聲景協會」,結合科學、文化、藝術、歷史、聲景生態學等範疇,成為跨領域交流的聲音資訊平台,希望帶領大眾以自然聲景的角度關心環境議題。

 

范欽慧提醒,人類對於大自然環境的聲音壓迫性已經成為環境負擔,甚至許多城市中的動物必須被迫「叫得更大聲」才得以交流或溝通,而無法被聽見的物種也可能會因此而慢慢消失。

 

他說,推動聲景保育並非是希望在大自然中建立規範,或甚以各種罰則限制民眾接近或干擾,反而更希望邀請大眾親自走進大自然,重新覺察周遭環境的聲響。

 

舉例而言,台灣聲景協會就於昨(17)日推出「台灣自然聲音地圖」,地圖中包含大安森林公園、合歡山、知本森林等五十個聆聽地點,網站中蒐集由台灣田野錄音師所採集的環境聲響,也邀請專家透過聲音協助鑑定物種,並附上相關照片、地點資料及物種介紹等資訊,希望推動更多自然聲景的在地保育。

 

翠峰湖。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