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開電動車真的環保減碳嗎?美國車比人多、一個家庭有好幾台車... 為何讓電動車面臨發展瓶頸?

開電動車真的環保減碳嗎?美國車比人多、一個家庭有好幾台車... 為何讓電動車面臨發展瓶頸?
撰文: 太報/陳家齊     分類:創新商模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2-11-28

電動汽車市場火紅,電動車的領頭羊特斯拉也造就了全球首富,但是專家提醒,為了愛地球、環保減碳而買電動車消費者:請務必長年長期使用,不要閒置或當成家裡非主力的娛樂用車,否則對減碳可能沒有幫助,甚至更糟。

彭博新聞報導,美國的電動車發展現在面臨一個瓶頸:太多買車人是家裡有好幾台車的人,電動車買來也很少開,或者因為追逐潮流一直換新電動車,這樣的購買與使用模式對減碳毫無幫助。

 

因為電動車的製造過程造成的「碳足跡」其實比同等的燃油車更高,巨大的電池要耗用相當的資源來生產,這使得電動車與燃油車相較,一落地時其實已經造成了更高的汙染,必須要在長期的行駛過程中,靠耗用減碳的電力,才一步步變成減碳的工具。

 

哈佛大學研究電動車環境衝擊的經濟學家努恩斯(Ashley Nunes)說:「第一,是錯誤的人在買這些電動車。第二,這些人行駛這些電動車的方式,讓這些車很難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文章中描述的一個車主史崔勒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一個人有4輛電動車,其中3輛是從2011年開始陸續購入的特斯拉,另一輛是改裝成電動車的保時捷911經典跑車。62歲的史崔勒從2000年之後就沒有再開車通勤,所以他的特斯拉行駛里程很低,2011年買進的Roadster開了11年才行駛1.1萬英里(約1.77萬公里)。這使他的這些電動車可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還完」生產製造過程中欠下的「碳債」。

 

根據《自然永續》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如果是把電動車當成備用車輛的美國家庭,因為他們的電動車很少開,開的距離短,可能要開10年才能開始真正對減碳做出貢獻。努恩斯說:「這就是一般(開電車減碳)論述的問題。你看過誰在開10年的電動車嗎?我沒見過。」

 

美國本來就是個車比人多的國家,美國目前登記使用中的車輛是2億7,200萬輛,駕駛人是2億2,800萬人。但是要讓電動車真的能為減碳做出貢獻,電動車必須要能夠成為美國人家中的通勤主力,是常用車,而不是放在一邊偶爾開開、新奇好玩的娛樂車。

 

目前電動車的問題在於不符許多美國家庭的主需求。家庭用主力車經常是大台的休旅車,這個級別沒有什麼電動車供應,所以家庭主力車常常都還是很耗油的休旅車,電動轎車是備用車。燃油車還有小貨卡(Pickup)、七人座商旅車(MPV)等美國民間有需求的級別,這些都是電動車尚無法填上的空白。

 

由持車數據可以看出電動車經常是家裡的備用車、「額外車」,美國家庭平均每戶持有2.1輛車,電動車車主平均卻每戶有2.7輛車。

 

而購買電動車的車主,若不是把電動車當成家中燃油車的備用車,往往也是原本的電動車車主換新車。根據IHS Markit的統計,美國今年第二季購買電動車的車主中,9%原本是開油電混合車,25.5%原本就開電動車。

 

S&P Global Mobility公司的分析師李比也指出,特斯拉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一天到晚引發爭議,使得一些特斯拉車主沒開幾年就脫手換車,他們會去買Lucid、Polestar 或者Rivian這些新品牌的電動車,不必看愛車的車廠老闆一天到晚上新聞。此外,電動車車主愛嘗鮮,也讓他們會覺得開特斯拉太常見,改換新牌子。

 

如果電動車要能夠緩解人類整體的排碳問題,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往往只是有錢人的玩具,必須要取代原本的燃油車,變成普羅大眾都在開的通勤工具。目前的一大障礙在於車價,美國的電動車平均售價目前是5.9萬美元(約183萬台幣),大約是燃油車的兩倍。

 

不過,隨著車廠的電動車產能逐漸擴大,也開始提供更大台的車款,電動車未來還是有望在美國取代燃油車,成為日常家庭的常用車。以美國人長途開車的習慣,這些成為日用車的電動車將會愈開愈減碳。

 

住在加州的一對夫婦,就是電動車環保使用的榜樣。家住奧克蘭,現年69歲的霍頓2020年把家裡的燃油小車報廢,買了一台雪佛蘭Bolt電動車來開。由於使用經驗很滿意,續航力也符合他們家的需求,今年他家原本當主力的舊款福特Escape休旅車,在排氣管觸媒轉化器被偷之後,夫婦就決定報廢舊車,再買一輛Bolt取代。

 

霍頓夫婦一人開一輛車,每年每輛車的行駛里程高達1.5萬英里,所以取代燃油車之後很快就會達到減碳門檻。而且更好的是,霍頓家用太陽能發電板幫這兩台車充電,電力來源本身就是綠能。

 

延伸閱讀:

巴菲特讓科技股重回關愛眼神?台積電ADR美股開盤大漲逾12%

COP27氣候峰會:美不贊成設賠償機制 有國家拒設升溫限制1.5°C目標

 

※本文授權自太報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