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產業論壇邀集產官學研各方代表,包含經濟部、環境部、台電、金屬中心、台大、成大,以及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各方地熱產業界人士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科技巨擘包含Meta、Google的大型資料中心,均對地熱有高度興趣。關鍵在於地熱具有「24小時穩定供電」與「低碳永續」特性,同時不須額外燃料。
2027地熱發電能達1GW?
經濟部短期目標為2027年、2028年,地熱發電達成1GW,2050要達到6GW。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表示,台灣地熱資源豐富,不僅可提供基載綠電,更有助提升區域電網韌性,對於台灣淨零轉型、再生能源相當重要。
台灣地熱產業協會理事長李世斌表示,產業需要政府支持,產業合作才能達成目標。淨零碳排是全球共識,藉此機會由地熱產業協會,帶領同業攜手合作,邁向更有意義的發電來源。
綠電大戶半導體業期盼地熱發展
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點出,台灣正進行二次能源轉型,除了太陽能和風能,地熱絕對是多元創能的舉足輕重角色。
曹世綸指出,SEMI因為太陽能、LED產業和半導體息息相關,扮演了政府與能源產業的橋樑。同時,半導體產業也是這類綠色能源的使用大戶,因此也期盼地熱產業持續發展。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蔣大巍補充,過去綠能是關乎競爭力,但現在變成國際供應鏈的「門票」。只是,綠能採購意願高,實際落實的合約卻不高,關鍵就在市場成熟度不夠、政策穩定性不高,導致開發商變得觀望。
蔣大巍呼籲,政府的角色不是只是審核,而是產業加速器,要提供穩定的能源政策,才能夠加速多元能源發展。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開場致詞。圖/地熱產業協會提供
學者:政府應協助降低鑽探風險
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指出,台灣地熱屬於「熱多庫小」。他解釋,深層地熱雖然運曾量大,但由於傳統地熱必須找出地下熱水儲集層,才能將熱能導出地面作為發電運用,只是台灣由於山脈擠壓,導致熱水儲集層較小。
宋聖榮點出,台灣最大的地熱瓶頸,鑽探是最大困境,因此如何降低探勘風險,才能增加投資意願,且要協助業者精確估計可開發裝置容量,儲集層的模擬與經營。並發展導向鑽井技術,有效降低地面使用面積,
經濟部設單一窗口 助拳地熱發展
經濟部能源署油氣組長蔡秀芬坦言,台灣地熱推動較其他國家晚,3公里內的淺層地熱不到1GW,不過3到6公里有約40GW的蘊藏量,因此「深層地熱」是一定要走的路。
蔡秀芬說明,經濟部成立地熱推動小組與地熱單一窗口,法制面已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設地熱專章,並精確地熱發電設置程序。經濟面,也有躉購費率保證收購。獎勵方法。此外,也投入資源擴大探勘,並由國營事業帶頭開發。
蔡秀芬表示,後續會加速地質探井,並公開基本資料,提高地方政府招商誘因,並新增深層躉購費率,吸引國際次世代技術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