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綠電不是多就好!台達能源提四大策略,企業減碳競爭力在「買對電」

新能源國際論壇》台灣綠能轉型「買對電」最重要  科技業採購不當恐每年損失上百億!
撰文: 陳嘉怡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攝影陳睿緯 日期:2025-08-13

台灣正走在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再生能源占比持續衝刺目標,而科技業對綠電的需求也急速攀升。今周刊在周三(8/13)舉辦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專家在會中指出,氫能與地熱有望為綠電供應帶來新解方。

在全球減碳浪潮下,企業要站穩腳步,關鍵不只是「買綠電」,而是「買對電」,如何掌握數據、精準匹配發電與用電時段,成為新一輪競爭與成本管理的重要挑戰。

企業買盡風光電,氫能、地熱成台灣綠電突破口

 

勤業眾信電力、公共事業與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林孟衞表示,工業是台灣最大用電來源,一年耗電占全台55%,其中半導體業需求尤為龐大。台積電更設定2030年綠電使用比例達60%,在國際供應鏈減碳壓力下,科技業急切尋找新的綠電來源。

 

以今年上半年台灣電力供需現況來看,總發電量約1363億度,再生能源僅178億度,占比13%。其中太陽光電近40%、風力約35%,但近年受限於土地開發、成本攀升等問題,再生能源距離原訂2025年達到20%占比的目標仍有差距,政府也將時程推遲至2026年達到20%、2030年達到30%。

 

林孟衞表示,「如果沒有新能源加入,台灣的再生能源佔比很難達到2030年30%的目標。」但對台灣科技業而言,風電與光電幾乎已買盡,節能也做到極限,綠電卻依然不足,下一步還能從哪裡獲得綠電?解方或已悄然出現,林孟衞指出,依國際經驗來看,氫能及地熱都是非常適合台灣發展的基載能源。

 

林孟衞說,氫能可透過國外以太陽光電或風電,電解水製造氫及氨,再透過台灣蓬勃的船運液化運輸至台灣發電,形成涵蓋生產、運輸、發電到用電的跨國能源貿易網路。這不僅能為科技業提供穩定基載綠電,也讓台灣在氫能供應鏈各環節扮演關鍵角色。

 

但目前綠氫成本過高,短期內仍難大規模商用,各國普遍以減碳效果較佳的低碳氫為過渡方案。林孟衞認為,台灣若採與國際接軌的低碳氫標準,並將氫能納入再生能源範疇,將有助吸引國際供應鏈合作與投資,推動產業起步與穩健發展。

 

林孟衞指出,台灣擁有優越的地熱條件,今年4月,瑞典地熱開發商倍速羅得(Baseload Capital)與Google簽署台灣首筆地熱企業購電協議(CPPA),顯示外資看好台灣地熱發展潛力。

 

然而,林孟衞也點出,目前挑戰在於地質探勘技術、社區參與及在地溝通,以及高額資本支出與有限的融資管道。此外,地熱也缺乏如風電、光電般明確的長期政策支持。他建議,可參考日本做法,透過政策降低開發風險與成本,並加強與居民、溫泉業者等利害關係人協調,創造多贏局面。

 

綠電不是買越多越好,買「對」才是關鍵

 

此外,隨著全球R100倡議(100%再生能源)和更嚴格的「24/7 CFE」(全天候無碳能源)綠電匹配要求,台達能源總經理張立業也在論壇中指出,企業購買綠電已不再是「有買就好」,而是必須「買對」。

 

張立業表示,台灣的綠電採購機制相當嚴謹,要求發電和用電端每15分鐘進行一次綠電匹配,雖然過去被認為較困難,但現在反而讓台灣走在世界前沿,甚至更領先國際正在推動的「24/7 CFE」每小時匹配機制。

 

台達能源總經理張立業指出,企業購買綠電已不再是「有買就好」,而是必須「買對」。

 

張立業表示,所謂的「買對」綠電,是指實際發電量與實際用電量能夠實時匹配,而非僅止於帳面上的平衡。舉例來說,一家晚上營業的夜店,如果只購買白天才發電的太陽能,即便帳面上達到100%綠電使用,但在實際匹配上可能仍為零,因為其用電時段並沒有綠電可用。這種不匹配將導致企業花費鉅資購買綠電,卻無法獲得國際標準的認可,甚至可能被質疑漂綠,有損企業形象。

 

他認為,對於用電量龐大的科技業而言,若綠電採購不當將導致「餘電」浪費。以台積電為例,一年用電量約200多億度,如果以一度綠電5元計算,若有10%是餘電,每年損失可能以百億元計。精準採購不僅是減碳需求,更是成本控管的關鍵。

 

張立業提出「四步驟精準採購策略」:

 

1. 數據盤點:利用專業軟體分析企業的綠電發電量、用電量及其匹配情況,找出「餘電」最多的時段,避免盲目採購。

 

2. 策略擬定:根據數據分析,設定明確的綠電採購及減碳目標,找出最佳化的綠電採購組合。

 

3. 精準採購:改變採購思維,不再只問「一度電多少錢」 ,更要了解綠電採購種類,確保買到的綠電種類能與企業的用電曲線高度匹配。

 

4. 驗證與溝通:使用專業平台監控綠電採購資料和憑證,並與專業的顧問團隊合作,確保採購效益。

 

張立業強調,全球正邁向更精細的 24/7 實時匹配時代,大數據將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企業不能高估短期成果、低估長期影響,尤其在 AI 浪潮下,用電量勢必增加。企業唯有掌握自身用電、節電與儲電的大數據,並提前制定策略,才能在未來能源競爭中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