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核電成本竟比風光貴4倍!編纂《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學者為何直言:核綠共存根本不相容?

核電成本是光電與風電的4倍!從經濟性到時效性,競爭力都不足...氣候危機「核」解?國際學者拉瑪納訪台進建言
撰文: 朱偉銓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記者朱偉銓攝影 日期:2025-02-18

全球暖化引發的氣候變遷,已成為21世紀最嚴峻的挑戰,多國政府與科學家積極投入低碳轉型,試圖尋找兼顧經濟與永續的能源方案。

 

其中,核能因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被部分人視為一條減碳的快捷途徑。然而,興建與維運核電廠所需的高昂成本、冗長審批期,以及核廢料處理與安全風險,是否足以抵銷它的減碳潛力,始終是全球能源政策中繞不開的爭議焦點。

 

為了就核能議題進行更加專業的分析和討論,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特別邀請了長期參與編寫《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的國際知名學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的拉瑪納博士(Dr. M.V. Ramana)來台。

 

在2月18日舉辦的「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國際論壇上,拉瑪納博士發表「核能、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與氣候變遷」專題演講,分享長期研究核能產業發展與技術風險的成果,並為台灣核能爭議提供理性且科學的觀點。

 

減碳需同時考量建設成本與時間

 

拉瑪納博士指出,面對氣候危機,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大幅度的減碳目標。因此,任何氣候方案除了需具備低碳特性,也必須考慮建設成本和施工進度。然而,根據實務經驗,核能往往難以滿足這些要求。就成本面而言,無論是建設或營運,核電的經濟競爭力都相對不足。

 

華爾街投資銀行Lazard所發布的均化能源成本(LCOE)報告顯示,核電的發電成本約為每千度電170美元,約為太陽光電與風電的四倍以上。儘管引入能源效率、需量反應、儲能等技術,也難以撼動再生能源的成本優勢。美國已有多座尚未到期的核電廠因營運成本高而提前除役,正是因為無法在電力市場與其他能源競爭。

 

拉瑪納博士進一步解釋,關於「核綠共存」的論點,核能與再生能源之間存在根本上的不相容。以再生能源為主要電力來源的系統中,由於輸出與時間分布不均,傳統「基載」思維難以適用。核電廠必須維持穩定運行,難以依需求變化來調整輸出,這與再生能源彈性、波動的特性不相匹配。

 

新核能技術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針對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與先進核能技術,拉瑪納博士認為,儘管各界對這些技術寄予厚望,但在解決不同問題時,往往需要面臨取捨。目前各種SMR設計大相逕庭,並沒有顯示出大幅降低成本或縮短建設時間的明顯優勢;反而因反應爐規模較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的核廢料數量可能更高。

 

他也特別提到,近年來微軟、亞馬遜、谷歌等科技業者簽署SMR或核電的購電投資協定,主要是出於公關考量,並不意味著它們真正關心核電現存的種種問題。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急速增加,科技公司宣稱支持SMR,卻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發電來因應實際運轉需求。

 

此外,相關協定的細節大多保密,所謂的投資金額與蓋核電廠所需的龐大費用相比僅是杯水車薪。更令人憂慮的是,核電廠的興建選址通常會選在居民區域或弱勢社群,真正承擔風險的人往往不是科技業者,而是當地社會大眾。

 

▲拉瑪納博士解析核能的高成本與長建設期,強調氣候解方應優先考量經濟性與時效性,也剖析SMR的高成本、長建設期及核廢料問題,警告其風險不容忽視。

 

台灣繼續發展核電可行性低

 

本場論壇中,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與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敏聰一同與談,討論了台灣2050電力結構「再生能源30%、核能30%、碳中和火力40%」的可行性,以及台灣產業界與AI用電需求的預估。

 

趙家緯指出,按照官方預測,2050年台灣總發電量將上升至約5700億度電。在此背景下,若核能比例要達到30%,相當於需提供超過1700億度電。這意味著現有機組需大規模延役、在現有廠址新建機組,甚至在主要工業區興建小型核能機組。初步估算,台灣2050年前需新增19GW核能裝置容量,但以建設與營運成本考量,挑戰極為嚴峻。

 

趙家緯也說,若依照「核能30%」的路徑,不僅每五年就要新建一座芬蘭花了18年才完工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2035年後更需每年新增兩座小型核能反應爐。若參考核電的價值調整均化發電成本(value-adjusted LCOE, VALOE)居高不下,及國際對核電延役的均化成本已逼近每度4元,整體發展路徑的可行性顯然不樂觀。

 

他進一步強調,即便行政部門對AI用電量的估計較國際預測來得高,只要台灣能按照既定計畫落實太陽能與離岸風力建設,仍有能力為亞馬遜、谷歌、輝達等資料中心提供全再生能源電力。當前重點在於加速管理AI用電需求,要求資料中心在設立時提出能源使用計畫、最佳能效設計,並落實其對再生能源的承諾。

 

台灣地小人稠 經不起核災衝擊

 

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敏聰提醒,任何科技應用都有地域性與社會性。除了拉瑪納博士所提及的風險,台灣地小人稠,萬一核電廠(例如金山、萬里一帶的核一、核二廠)發生事故,距離台北市只有30多公里,對整個國家與經濟生活的衝擊遠大於美國或日本。一旦事故發生,後果將極為嚴重,而台灣實在禁不起這樣的災難風險。

 

林敏聰也提及,近來「返核」主張其實並未正面回應過去數十年間反覆被討論的議題。其中,核廢料的儲存問題尤為關鍵。以台灣的地質條件,要如何找到深層掩埋的合適場址?即使尋得場址,又該如何在民主與公正的程序中取得當地居民同意?倘若連現在累積的核廢料都無處安置,那麼未來新增的核電機組勢必產出更多核廢料,問題將更為嚴峻。

 

綜觀所有討論,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共同指出,核電難以作為有效的氣候解方。無論是減碳還是追求淨零,核能的貢獻十分有限。在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台灣既缺乏充分的預算,也沒有時間去推動老舊的「核電延役」或尚未成熟的「新核能技術」。這些舉措只會加劇核廢料及核災風險,並非真正能解決氣候問題的方向。

 

延伸閱讀:東協清淨能源選項 太陽能獲七成支持、核能僅有一成支持